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人们对农村社队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议论纷纷,有的人一听说包干到户,就忧心忡忡,或则不敢沾边,放任自流;或则斥为倒退,强扭硬纠,这种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临桂县会仙公社的实践,否定了上述那些人的无端指责。这个公社424个生产队,1979年有15个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增加到148个,但刮来了一股“纠单干风”,折腾了半年。下半年,公社党委分析了本公社的实际情况,决定顶住一切指责,尊重群众意愿,大胆地引导各生产队选择合  相似文献   

2.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干到户。”这个文件是肯定包产到户的第一个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推动农业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当时都是违法的,三中全会作为草案下发试行的农业文件,就明确规定两个“不许”,即“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4.
吴象 《中国改革》2003,(10):20-23
“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当时都是违法的.三中全会作为草案下发试行的农业文件.就明确规定两个“不许”.即“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地农村普遍建立、健全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经过几年来的反复实践、对比选择,现在“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已经在全国农村占了主导地位,成  相似文献   

6.
75号文件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共写了12个问题,其中第六条专讲包产到户:“当前,在一部分省区,在干部和群众中,对可否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产,从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是必要的。”“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苦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一、农业的生产责任制并不是近年的创举 农业的生产责任制,现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急速地展开了。这种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如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如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等等,在其中,采用的范围较广,最能引入注意的是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 以联产、包产为特点的生产责任制,在我国的农业管理形式中,并不是创举。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首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  相似文献   

9.
“均田减赋”历来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国实行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今年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尽管“均田减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均田减赋”只能是目前采取的过渡性措施,从长远看,“均田地”的治本之策是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合作经济实践“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遂宁市农业生产责任制经历了统一经营、专业承包,联产到组、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不同阶段,从而奠定了“以户营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使长期受禁锢的生产潜力得到释放,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为我市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作通讯》2017,(13):29-31
1978年至今,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件大事是确立了党和政府同农民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二件大事就是确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概念的由来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毕竟是俗语,于是后来逐渐概括,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这个概念——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一、一九八三年大包干责任制初见成效 一九八三年全师有20多个连队实行了联产大包干责任制。有两个连队、96个大田包产户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有1,158个果园、林带、牧业包产户实行了“双包”责任制。从今天实行的情况看,包产到卢比包产到排、包产到班组的效果好,而包干到户又比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的包干到户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在抓富的推动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的。整个发展过程大体分四个阶段:一是从三中全会以后到中央[75]号文件下达以前。这一段,在领导上,主要是根据三中全会两个农业文件的精神,允许在偏远山区单家独户搞包产到户,没有提出包干到户的问题。但对长期困难队,曾提出:只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取酬的原则,可以采取突破性措施。这时,个别地方,群众自发地搞了包干到户,仍是少量的,散在  相似文献   

14.
在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有些生产队采取了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办法。一时为城乡人民所普遍关注,誉毁褒贬,众说纷纭。有人说,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应一概否定。也有的人从包产到户的实际增产效果出发,认为这实质是一种前进,主张开放绿灯。到底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包产到户呢?就让我们从包产到户是进是退的问题谈起吧!首先应当指出,后退并不总是一件坏事。进退和是非是两组含意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离  相似文献   

15.
肖梦 《农业经济》1997,(11):7-10
壮大农村集体合作经济和共同富裕肖梦从195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虽然快了点),到现在已是40个年头了。集体经济经过“大跃进”和“文革”两次挫折后,还是站稳了。七十年代末,在群众自发改革的基础上,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一改革加上国家扶植农业的政...  相似文献   

16.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了党对发展农业的政策,我省农村社队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其中包干到户已成为主要形式。经过一、二年来的实践,特别是经历了1981年抗灾的考验,已经显示出它存在的生命力。一批长期贫困落后的“三靠”队很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并有  相似文献   

17.
一场关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争论,在全国各地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从安徽省六安地区的三年实践来看,对于“双包”责任制的时间之争、方向之争、方法之争、范围之争、高低之争、前景之争,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包产到户引起了广泛的议论,特别是包产到户在许多地区发展为包干到户之后,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议论就更多了。为了弄清有关包干到户的各种问题,我们到安徽滁县地区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所得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简述如下。(一)滁县地区共有七个县,330万人,农村人口占90%以上。这个地区的定(远)、凤(阳)、嘉(山)三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历来是全国有名的穷地方。滁县农村1951年实行了土地改革,随后又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民对那段“开着门睡觉、排着队卖余粮”的生活,至今念念  相似文献   

19.
包干到户,是贵州农村的主要生产责任制形式。有人认为:包干到户的性质就是个体经济。现在,我就包干到户的性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党在农村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贵州省委根据中央的精神和本省的特点,制订了以保证上交国家和集体提留为主要内容的“四包”和以维护土地公有制和生产队主体经济地位为中心的“六不准”政策。在“四包”“六不准”的前提下,允许因地制宜地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对管理水平极低,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实行包产到户有困难的生产队,允许实行包干到户。在这种形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双包”(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形式,近两年在全国各地发展异常迅速。“双包”中的包干到户的性质问题,在全国争论很大,迄今仍无定论。弄清它的本来面目,弄清如何正确地对待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一)对包干到户这一经济办法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包干户属不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也就是说,包干户是不是个体经济?1.农村中的个体经济是一个有严格规定性的范畴。农村中的个体经济,在马列著作里,又称“小生产”、“小经济”、“小农”、“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等。它区别于其它农业企业的经济特征,就是一个“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