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英  陈宗敏 《金卡工程》2008,12(10):35-36
"除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以外的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中的法定规则,而在现实的审判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协调和解"现象.近年来行政诉讼中可以有限地适用"协调和解"已为我国最高法院及部分省高院所认可.但"协调和解"是游离于<行政诉讼法>外的一种变通方式.协调和解制度与调解制度相比较而言,调解制度更符合行政诉讼的目的.笔者认为应当从立法上确认"调解"的法律地位,并在行政诉讼制度中构建有限的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2.
董志武 《金卡工程》2010,14(1):107-107
《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和解,但近年来主张构建我国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案外和解。本文尝试在这一背景下,从概念出发,结合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对构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袁菁 《金卡工程》2009,13(7):12-13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①这是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哲学上的东西总是玄之又玄的,我们很难轻言真假,那么刑事和解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现实存在物,它的存在是否合理呢?刑事和解的思想、理论、制度与中国社会具有相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刑事和解思想的萌芽,也是刑事和解在中国存在的传统文化基础;而在当今中国,不论是从政治、法律还是社会方面都存在着对于刑事和解的现实文化基础;刑事调解制度是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一)诉讼结果预测。 证据准备之前需要确定如何应诉。这其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目前的诉状和证据判断,胜诉的可能性大,一种是基于情况考虑,败诉的可能性大。对于第二种情况,应该有一个策略的判断,即是否要和起诉的原告人和解。几年前,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中对于是否应该和解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在近年的实践中,从有...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保护的公民参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实践中,公民如何真正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参与环境决策还有许多困难.在法律上缺乏具体行使权利的形式、程序及实体权利的规定.本文从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民主原则的理论依据出发,提出我国法律应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环境权具体化和权利实现程序化,并建立公民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6.
郭岩杰 《金卡工程》2008,12(6):36-36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范畴较广泛的课题,例如在诉讼受理方面增加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以及原告诉讼资格放宽等。本文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方面探讨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重点阐述行政诉讼调解在立法上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此项制度的国内外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7.
蒋美琪 《金卡工程》2009,13(5):26-27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孕育的恢复性司考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刑事犯罪解决的方式。随着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一次次的引入和实施,尤其是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进程进入瓶颈期的此时,是否该制度的引入会使得我国刑事法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都是我国现在面对的挑战与抉择。而本文拟将刑事和解制度对中国的传统、现存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操作中的挑战来进行分析。最后,笔者由此入手来理性分析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该如何抉择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崔鑫盈 《金卡工程》2008,12(11):47-47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概念理论上源于民事举证责任制度,明确其概念是研究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出发点.明确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规定,从我国今年司法实践的情况来认识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分配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对行政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王萍 《金卡工程》2010,14(1):111-111
行政诉讼类型化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成熟,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制度设计。不同的国家在确定诉讼类型时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但都是以行政诉讼的基本学理分类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目的是要实现保护公民权利、维护法律秩序。该制度的建立不能根本解决我国行政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宜过高估计该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维臣 《金卡工程》2008,12(9):19-20
在行政诉讼中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上,人民法院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为依据,参照行政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中法律规范的冲突是行政诉讼实践中的一大难点,对于法律规范冲突,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冲突规范可以统一适用,只是依据宪法、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因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全 《金卡工程》2010,14(10):68-69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者与被害者直接相谈、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但是刑事和解已悄然兴起,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国的刑事和解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理论上表现为与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罚目的的冲突,在实践上表现为影响被害人的人身利益及社会利益、运行缺乏应有的法制环境、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和调解机构不明确、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等。因此,应对刑事和解与刑法理论的冲突加以解决,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刑事和解走出困境、找到其出路。  相似文献   

12.
刘术永 《金卡工程》2009,13(12):53-54
对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的构建,学界存在质疑之声,文章从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范畴上探讨了构建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依据,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条文及立法目的角度探讨了构建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最后认为,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属应然之举,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从而彰显法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朱林焱 《金卡工程》2009,13(10):44-44
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性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或解释有差异,在法律规定上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通过法律确立一个合理,适当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相当必要..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界定司法权对行政权及其活动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是在防止司法权对行政的过度干预和法律对行政的必要控制之间寻求的一种制度设计;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在司法制度中的保护范围。现行《行政诉讼法》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修订目标是解决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权公约的承诺、满足加入WTO的要求及扩充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震 《金卡工程》2009,13(11):35-36
刑事和解制度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在世界各国倍受关注。在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有深厚的社会及法律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执行和解制度作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因其操作便利,简单灵活,执行成本低,效果好,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成为当前法院执行工作中的重要执行方式之一。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执行和解制度的一些缺陷,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提出修改完善的对策和建议,使这种既能化解矛盾又能保持和谐的和解的方式更加规范并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7.
行政和解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尝试论证银行业监管处罚引入行政和解制度的可行性,通过理论探讨、国际借鉴、价值分析和制度设计,提供银行业监管处罚和解制度的可行路径和基本框架。银行业监管处罚和解制度,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益,还交叉兼顾了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及金融消费者三方的利益诉求。本文充分借鉴国际行政和解制度的经验,以证券处罚和解制度为参照,提供一套具有法理支撑和实践可行性的银行业监管处罚和解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许舟华 《金卡工程》2009,13(5):65-65
行政诉讼证明责任是行政诉讼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一般应承担主要举证责任,但同时原告亦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本文旨在明确、清晰双方的举证责任基础上,以健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为目标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税务行政救济制度在对纳税人诉权的保护、举证责任、调解与和解、税务行政复议机构和税务行政诉讼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客观上阻碍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十三五"期间,结合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和即将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借鉴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保障和救济纳税人受到侵害的权利,以贯彻落实税法中的纳税人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20.
和解是当事人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双方纠纷的一种方式。在银行依法收贷的过程中,通过和解与借款人达成还款协议,进而化解不良资产,往往能达到较为完满的效果,而且对交易发生困难的客户采取延期或其他各种可能的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还可发现新的业务机会,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笔者拟结合现有法律规定,将和解分为诉讼前和解、诉讼和解、执行前和解和执行和解四种,对银行运用和解制度化解不良资产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之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