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经济研究》2010,(2):87-88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加快藏区发展等重大机遇,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出运行态势良好、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资金落实效果显著、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宁 《中国经贸》2008,(23):62-63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出台了十项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即,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认为,近2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确定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北方经济》2010,(3):41-41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近日表示,宏观调控政策应根据实际情况松紧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结构性调整。未来既要警惕通胀,又要避免滞胀,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5.
《首都经济》2008,(12):3-3
就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之际,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及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此将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出台了十项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即,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6,(12):15-17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人士认为,从今年压缩财政赤字以及减少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看,实际上财政政策相比去年略有收紧,而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加大回笼力度表明,货币政策也有逐步收缩的迹象,始于去年的超宽松货币环境或将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与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现状,进而探讨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路径。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经济运行环境相对复杂,而且,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较低,财政政策的影响依然较大,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增强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完善货币政策信息披露制度;三是提高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四是提升交流与沟通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200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连续高位运行,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矛盾、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中央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国家加强宏观涮控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为浙江经济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已经成为当前浙江经济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九五”末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积极的变化:2000年经济增长率止跌回升,达8%,国内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加快,社会需求进一步回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此有的学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应转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笔认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因并没有发生质变,因此现阶段仍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功亏一篑。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  相似文献   

12.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青海经济研究》2009,(1):60-60
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主要用于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江泽民主席和中国政府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中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2000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国家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财政政策的税收与支出,直接决定国民收入再分配总额;积累与消费比例;社会总需求规模;通过财政支出可调节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比例结构等等。而货币政策只不过是为计划体制与财政政策服务的附属性工具而已。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的评价仅仅适用于传统的中央集权制管理方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与企业自主权的相对扩大,商品市场机制的活跃与指令性计划范围的缩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出现了新的变化。即财政政策作用日益集中于政府行政管理,对经济建设的调节作用呈下转趋势。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对经济建设的调节作用则日益加强。因此,而对新的现实,我们必须摒弃过时的观点与做法,对货币政策在新条件下的新作用在足够认识,这样才能使我国宏观调节机制的改革适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增长也出现大幅度滑坡趋势。针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宏观调控目标由“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2008年年底又进一步调整为“保增长”。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分别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报告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细则进行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滕华 《西部论丛》2010,(5):72-73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力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连锁效应之快、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十项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成效显著,我国经济率先探底回升,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多年运作的实际看,虽然它们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各种结果,即政策效应,与政策本身所期望的...  相似文献   

19.
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 《中国经贸》2008,(23):36-37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经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这十项工程建设共需投资4万亿元。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2月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