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由于我国专利法实施时间较短,一些企业对专利法以及专利制度的认识比较淡薄,有意或无意间对某个或某些专利构成侵权,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受侵权方或维权方应冷静分析,根据客观情况的不同,依据《专利法》提出不同的维权理由与维权诉讼。专利侵权的构成条件《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新加坡专利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慧 《改革与战略》2007,(5):127-129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专利领域的合作迅猛增长.在此背景下,对中新两国专利法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两国专利法的异同,着重对不同之处进行析评,为中国专利法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为中新两国专利法的协调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朱子 《产权导刊》2005,(1):67-67
一、专利法 专利法是由国家制定,用以调整、解决有关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问题及其利用与保护问题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正>大陆的知识产权立法起步较晚,但通过借鉴有益经验,发展速度较快,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便建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应制度。大陆重视知识产权问题1982年8月,大陆开始施行《商标法》;1993年适应国际化要求做了重要修改,不仅保护商品商标,而且保护服务商标,并按国际公约要求对驰名商标给予特别保护。《专利法》自1985年4月开始实施,1992年修改后的《专利法》把保护  相似文献   

5.
专利是在哪些状况下而成为失效专利呢?一、专利超过了“专利法”的规定期限而成为失效专利。按修改前的专利法规定 ,发明专利的有效期限为15年 ,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的专利权均为5年 ,期限届满前办理续展手续的 ,可续展3年。专利法自1985年实施以来 ,业已有十余年了 ,早期申请的专利大多已过了期限而成为失效专利。二、专利权人提前终止专利权而成为失效专利。尽管“专利法”规定了有效期限 ,但是 ,大多数专利权人未到规定期限便提前终止了其专利权。专利权人一般是按照“专利法”第47条规定提前终止专利权的 :“专利权人在期限届…  相似文献   

6.
专利法所指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面对发明作了介绍,本讲介绍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实用新型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对实用新型的定义是:“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按照这个定义,必须是具有一定形状或构造的产品才能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方法发明和没有形状构造的产品,例如,液体、气体以及粉末状和颗粒状之类的产品不能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另外,定义中的“形状”指外形,即外部形状;“构造”指各组成部件及其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以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尽管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了修改,适应了当时的需要,但在目前形势下,已呈现出一定滞后性.为充分发挥专利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九届全国人大第十七次常委会,对现行专利法部分条款作了相应的修改.这次专利法的修改幅度较大,涉及的条文达36条,包括6个方面,并于2001年7月1日实施.本文拟对以下两个方面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专利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我国加入 WTO 以后,《专利法》与 TRIPS协议实现了全面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了全面的国际接轨,专利保护的范围扩大了,专利保护的期限延长了,专利司法与行政执法力度得到强化,审批程序逐步简化,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短短二十余年时间,走过了一些发  相似文献   

9.
在第(一)讲中已经讲过专利法的宗旨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发明创造呢? 在我们一般的概念中,发明创造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词组,似乎没有什么专门说明的必要。不外乎指发明个什么新东西,创造了多少财富之类。但是,专利法中所说的发明创造有其特定的含义。 专利法中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专利法是用授予专利的形式来保护发明创造的,即通过授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来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看来普通的  相似文献   

10.
正义是专利法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专利强制许可制度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专利权人与社会、专利权人与后续创造权人这三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建立"利益与责任的合适状态",深入诠释了专利法的正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简析我国专利法的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趋势樊小贤一专利法是由国家制定的,用以专门调整因确认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和因发明创造的使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我国现行的专利法是1984年3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85...  相似文献   

12.
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是专利法的核心和首要任务,为提高发明创造人的法制观念,增强对专利法知识的了解,更好地运用这一锐利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专门开设了专利讲座,并结合实际配发一些专利纠纷案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专利权信托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胜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9):162-165,169
专利权信托是解决我国专利转化难的一条新途径,其中涉及不少的法律问题。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和信托法的规定下,借助民法、专利法、信托法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分析专利权的可信托性、专利权信托的效力,并对如何完善专利权信托登记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首次文摘     
没有认识到专利法所保护的是用于生产产品的技术方法或其产品结构以及产品的外观都与企业休戚相关。从我市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只占全市总申请量的14%足以说明企业对专利法的认识有相当差距。目前,我市尚设有完整的专利工作体系。 自专利法实施以来,仅市科委成果专利处、两所大学、有关行政部门和个别大型企业有兼职专利人员,而司法、外经、有关行政部门和绝大多数企业尚无专利工作人员,市内尚未建立专利服务机构和健全的专利文献服务部门。没有在我市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专利工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利法》在我市的全面贯彻实施。而个别企业对非职务发明人要本部门给出据非职务发明证明则横加阻栏,而企业主要领导对此已亲自  相似文献   

15.
新修改的《专利法》将于今年 7月 1日起实施。法律界专家及专利界人士预计,新法实施后,专利案件的收案量将激增。我国第一部《专利法》是 1985年开始实施的, 1992年曾修改过一次,新修改的《专利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强化了专利保护,使专利制度在促进科技革新、推动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营造更为完善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85年4月1日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到2005年1月31日,国家专利局共受理国内外专利2319524件,其中国内专利1902135件,国外专利417389件,大量的专利在我国申请、授权和推广应用,这对经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但创新需要激励,包括企业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和产权激励。专利法框架下的创新激励机制属于产权激励,包括私人创新激励机制和社会创新激励机制。我国专利法框架下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创新价值的背离和专利法自身缺陷所造成的对创新的阻碍。因此,我国专利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坚持创新价值、克服亲专利倾向,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私人激励机制建立应以我国专利保护制度和职务发明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社会创新激励机制应注意提高专利质量、防范专利陷阱。  相似文献   

18.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官员和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郑胜利教授介绍,本次专利法修改共涉及到五大方面,具体修改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 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由“持有”变为“所有” 本次专利法修改之后,对于本单位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国有单位不再像原来一样仅仅是“持有”,而是“所有”。 有关专家认为,变“持有”为“所有”,专利权责、权、利更加明晰,将提高国有单位申请、转让专利的积极性。 给发明人更大的发言权 专利法修改之前,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能否被授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最后一锤定音的裁决,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美专利法之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国专利局在京举行座谈会,庆祝中国专利法颁布十周年。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给座谈会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专利法颁布的十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的专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尤其是在1993年实施新修改的专利法之后,我国专利保护的水平基本达到了国际标准。这不但贯彻了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搞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还为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开展合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创造了必要的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