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国有股比重应该怎样选择呢?本文通过引入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发现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影响着国有银行的产出、成本、目标函数以及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率,并通过国有银行的利润与社会总福利相关联,通过国有银行的总收益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并集中体现为对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选择的影响.当国有股份的比重取0或1两个端点值都无法使得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均衡值,最优的国有股份比重应来自于(0,1)的区间解.同时,模型还发现: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因此,为降低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解决国有银行的控股权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国有银行的高层管理者的选拔机制仍是以干部官本位的方式进行,没有走向市场。国有银行不是企业、不是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但又是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事业单位,追求人事级别化;作为政府机关、高级管理人员追求行政级别最高化国有银行的行长既是银行家也是行政官员,这种双重身份让他们面临着双重激励:作为经营者会在竞争性市场上追逐个人货币的收入最大  相似文献   

3.
李华民 《经济经纬》2005,(4):126-128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已三转路径,却未得其果,其原因是在国有银行工具性质的笼罩下,无论是外部竞争引进还是产权制度变迁,不是此路不通,就是改革被引到岔道上去了,最终不能标本兼治,商业化改革至今由于多种阻挠而不能彻底。因此,以微观效率改善为目标的国有银行改革,应该从改变国有银行性质切入,真正把国有银行从公共地悲剧中解救出来,成为商业性盈利实体。这有赖于政府淡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责任,进而有赖于政府政绩评价体系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运作的经济单位;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多,缺乏经营自主权;国有银行债务负担沉重等。国有银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有:妥善处理不良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对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动因,并探讨政府选择什么类型的国有银行进行改革。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较股份制银行效率低下,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对整个国家带来潜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政府对国有银行实施改革后不能显著改变其经营绩效,只有政府完全放弃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银行改革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能显著提升银行绩效。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服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目标,承担着对渐进改革提供金融支持的特殊职责。既得利益集团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不足,以及国有银行对政府干预的路径依赖,使得其制度变迁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政府在国有银行改革的问题上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政府对所处困境的解决,依赖于包括政府自身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市场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等内外部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关系到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对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剖析,论证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化的必然性,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实质是将原来由政府掌握的剩余收益权转移给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控制者,而政府则转变成契约预定收益的索取者,从而实现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而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国有银行是国有银行民营化的重要思路,股份化是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体.在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非对称信息和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了国有银行债务约束软化及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和破产成本约束软化,使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得以生成并转嫁给国有银行,产生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问题.据此,笔者认为,应通过降低融资过程中的非对称信息的程度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洁 《经济视角》2010,(8):47-49
本文解释了因国有银行管理层承担双重任务而导致其道德风险加强,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的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过度利用国有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强机理,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高的现状,必须逐步取消政府对其的政治控制权,并进一步完善我国财税体制,促进地方政府财事权平衡。  相似文献   

10.
张浩  张琦  刘惠 《经济论坛》2005,(6):81-82
国有银行改革是国民生活中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我国政府通过外汇储备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这对于国有银行而言,无疑是久旱之后的甘霖。  相似文献   

11.
江曙霞  罗杰 《财经研究》2004,30(11):52-62
以政府垄断型供给主导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过程中,当直接控制国有银行的成本迅速上升时,政府效用函数将发生结构性优化,即从租金偏好向效率偏好转移.文章通过对国有银行改革的政府效用函数阶段性特征的分析,试图建立一个"二元结构两阶段"的政府效用函数模型,从而剖析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解释了因国有银行管理层承担双重任务而导致其道德风险加强,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的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过度利用国有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强机理,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高的现状,必须逐步取消政府对其的政治控制权,并进一步完善我国财税体制,促进地方政府财事权平衡.  相似文献   

13.
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主,当前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的“瓶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国有银行、地方信用社,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实体等诸多方面。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待于国有银行、地方信用社,县级政府、县域经济实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从国有金融方面看,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都曾经或者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各国政府认为应该减少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干预,因此在金融体系重组中都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进行了各式各样改革。(1)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中仍然存在相当比重的国有股权,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私有银行,国有银行的效率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银行国有产权本质上并没有劣势,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2)国有银行的存在大多与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  相似文献   

15.
发展民营银行须打破垄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呼声已经起来了,为什么在国有银行中还有人认为没有操作性? 任何法定垄断领域,如果有人想进入,垄断者一定会游说政府,找出无数的垄断好的现由。垄断者很清楚,就谋取最大利益来说,没有什么比法定垄断更好的手段,所以,我想国有银行的反对是很自然的。 但实际上未来更应该搞的是民营很行。国有银行由政府兜着,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激励去提高效率,效率不高怎么和外资银行竞争?所以未来一定是民营银行的天下。只有民营  相似文献   

16.
国有银行产权安排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实质是产权和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通过对国有银行“政府超级企业团队”所有权安排和微观单元的内部成员劳动投入行为进行经济分析,以解释国有银行低效率的内部微观运行机理,并提出简短结语。这对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思路和目标选择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国有银行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有银行改革:从渐进式到一揽子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是天生的合作伙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储蓄结构的变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注资能力日益减弱,为了满足国有经济持续增长的资金需求,需要国有银行充当将社会资金集结起来,转化为财政资金,代替财政向国有企业注资,所以国有银  相似文献   

18.
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5  
张杰 《经济研究》2004,39(6):4-14
本文旨在为人们解读国家通过注资方式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意图与绩效提供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主要命题与观点大致有 :第一 ,政府推动下的银行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一般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并追求短期见效的效果 ;第二 ,在微观经济基础未能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 ,单方面改变银行资本结构的行动注定会无功而返 ;第三 ,国有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 ,且不乏有效运作的例证 ,通过人为方式降低国有银行比例以提高整体银行效率是一种逻辑误导 ;第四 ,中国国有银行低效率运行的根源不在出资人本身 ,而在于出资人获取回报的特殊经济流程 ;第五 ,若考虑到被巴塞尔协议剔除的一些无形资产可以在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中得到确认 ,则国有银行出资人的资本压力就没有人们相象的那么大。本文的结论是 ,中国国有银行的问题是经济改革过程诸多矛盾与利益博弈的长期积淀 ,解决方案须基于演进主义的方法论 ,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19.
陆磊  李世宏 《经济研究》2004,39(10):45-55
本文在回顾国有银行改革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多元博弈模型和分析 2 0 0 3年以来中国国有银行在中央—地方—公众—银行博弈中的现实表现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 ,鉴于中国产业、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 ,政策性信贷需求不可能消亡 ,在缺乏其他转移支付机制的前提下 ,国有银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第二 ,中国的国有银行具备五个基本性质 :一是四家银行分化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 ,由此形成始终被忽视的初始条件 ;二是国有银行是政府和央行的政策传导渠道 ,行政干预成为必然 ;三是低效率是国有银行的天然属性 ;四是国有银行政策性损失与经营性损失具有不可辨别性 ;五是剥离不可能具备一次性特征 ;第三 ,在政策建议上 ,本文认为工农中建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 ,为履行政策性和金融稳定职能 ,工农两行应合并为“中国国民银行” ,保留国有独资 ;而中建两行应单独改制 ,从国有独资到国有控股 ,最后实现市场化商业银行模式。基于以上结论 ,本文提出对改革成本、注资安排和存款保险机制设计等模式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韩国金融制度、金融危机后的改革措施及绩效。韩国的经验是 :必须果断解除政府与国有银行及国有银行与大企业财团的非市场化关系 ,银行改革过程中需要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 ,有效处理不良金融资产并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 ,实施金融监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