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并能够被开发利用于旅游事业的自然风景资源,称为旅游地学资源。旅游资源,依其不同原则被划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国旅游资源按区域可划分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和西部旅游区三类。各类尚可进一步以其小区划分为亚类。如沿海的沪杭区、浙闽区、胶  相似文献   

2.
全域旅游是一种将某一地区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从而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古城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的结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整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在认真分析三门峡天鹅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所具有的各种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彭腾腾 《当代旅游》2013,(10):61-61
湿地公园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湿地公园的旅游设施不仅仅服务于来湿地旅游的游客们,而且还服务于公园内的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生活的居民。湿地公园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湿地公园旅游旅游设施建设缺乏一定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与乡村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各种土地建设活动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本文根据确定的生态屏障指标,划定生态屏障区域,对于保障市县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通过收集整理植被指数、高程坡度,林地保护区等基础数据,综合地形分析、植被指数分析等技术方法,和叠加分析,得到最终得识别数据,初步划分生态屏障区域。生态屏障的识别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保障,本研究探索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可以给当地政府或规划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新动力,在城乡地域功能演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业驱动下,多种地域功能交互重叠,构成了多类型复杂耦合空间,面临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抉择。本研究以河南鲁山县为例,探讨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引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发现:(1)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域功能正在从传统单一的“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向综合功能的“生态保障-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休闲文化服务”转变,多类型空间交互特征明显。(2)鲁山县由农业经济主导向旅游经济主导转变,可划分为旅游服务承接平台区、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区、特色林业旅游融合区、平原高效农旅融合区,进行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层级划分和产业方向优化。(3)发展策略应强调分层实施、分类引导,优化城乡利用空间,做好城乡地域分类引导,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研究成果为认识山地丘陵地区地域功能演化规律、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案例。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承担着中国"绿肺"的功能,当前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以及人口压力造成流域水土资源生态安全恶化的局面,亟待全面、系统的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次构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评价PSR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15个县(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协调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星子县(庐山市)处于流域湿地综合生态安全之首位,万年县、余干县次之。其余县(区)普遍存在环境、社会、经济压力,并形成累积传递效应,给当下湿地生态安全危机造成影响,严重威胁区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鄱阳湖对长江流域的调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生态旅游更好地发展,文章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华阳湖湿地公园为例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对华阳湖生态情况进行考察,了解华阳湖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概况。同时运用“三三六”评价法,对华阳湖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的各种价值进行研究,调查华阳湖湿地公园的各种条件因素,分析华阳湖的三大效益,并使用对比法分析华阳湖湿地公园的优势和劣势,以此深入了解华阳湖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经颇具规模,文化产业的概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4大类,10亚类;其中包含了7项旅游产品要素、9项旅游产品类型、若干旅游产品项目。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在主题形象定位、产品功能设计、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地方性?在传统的区域地理学研究中,我们习惯于将地方看作是一系列彼此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区域单元.通过识别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独特的属性或要素,区域地理学家通过特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人为地划分出地方的边界.无论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对于经济区的划分,还是传统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对于文化区的界定,实际上都是从学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出发,人为地建构地方边界的过程.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尽管传统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在近年来被批判为带有僵化的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色彩,且往往受制于研究者强烈的主观判断,但其界定地方性的基本理论思路至今依然是适用的.换言之,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依然是界定地方性的终极标准.约翰·厄里(John Urry)在其广为流传的Consuming Places与The Tourist Gaze两本名著之中,亦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旅游区划问题探讨——以成都地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旅游区划在类别上可以分为认识性区划与应用性区划。笔者认为,在进行较大范围的区划时,譬如在划分旅游地区时,宜加强认识性的区划工作,即将重点放在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区的特征与功能、旅游资源的层次与结构及确定旅游地区的性质、发展规模、旅游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诸方面,以加强对旅游资源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作好必要的准备(目前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  相似文献   

12.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若盖尔湿地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若尔盖湿地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多层次展开,然而现有研究中对关于湿地保护立法进行整体、系统和深入分析的成果尚不多见,为此,从法律角度研究我国有关湿地保护的规定、问题及对策对于若尔盖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具有相一致性的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划分边界;政治学把区域看做是国家管理政单位,按行政权力覆盖面划分界限;社会把区域看做作为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其边界可以越过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经  相似文献   

14.
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等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重视和对旅游目的地生态要求的逐步提高,湿地公园中与大众生活空间较为接近的城市湿地公园得到大力开发,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但是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价值所在,也成为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品牌价值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通常被认为对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然而对这种作用很少从旅游者旅行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旅游线路模式导致的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差异要远大于游客活动分布的空间差异.文章以651条国内长途团队世博旅游线路详细报价单为基础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地理空间背景条件,比较分析了旅游线路模式中基于线路节点特性的旅行模式、角色、功能、停留时间与旅游花费,对世博线路中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圈层进行了划分,深入探究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经济收益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充分了解并建立与其他目的地的合作关系将从中受益.(2)目的地节点在各客源地旅游线路模式中的角色和功能不同,旅游收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客源地进行差别化的旅游宣传和营销.(3)整个旅行时间长度是影响游客在目的地区域扩散模式的主要因素,也影响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分配.目的地日花费与旅行天数呈U形曲线拟合,基于线路中目的地停留时间和花费的估算,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收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各目的地进行客源市场定位、宣传与营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战略的实质是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李金早局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一文,对“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战略”实质的说明是:“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旭科 《旅游学刊》2007,22(12):6-7
旅游业的基础条件是资源禀赋、区位因素、现实市场力和社会经济状况,我国国情复杂,不同区域这些条件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区域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寻找与确立自身的立足点和发力点。我们既反对所有区域都盲目高歌猛进,也反对有些区域因为资源、市场或经济原因导致对旅游业的轻视。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除了可从经济贡献力、收入和产业枢纽性角度定位为主导、支柱、龙头产业等以外,区域旅游业还应该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的脉络与规律,即产业地位相殊,发展态势相异,功能有所区别,产生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个体内部要素的组合关系可以反映整体之间的差异.区域旅游发展内部要素间存在不同步关系,旅游资源(resource)、游客规模(scale)和经济效益(income)存在错位,笔者称之为"RSI错位现象".本文以31省、市、自治区为单元,按"要素组合-区域类型-类型比较"的思路,采用旅游资源丰度、接待国内游客规模及国内旅游收入3项指标,依照"R-S-I的组合关系"对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予以比较.区域旅游发展按"S-I组合关系"可以分为强同步区、弱同步区、优等错位区和劣等错位区,按"R-S-I的组合关系"可以细分为8种类型;发现区域旅游发展要素间关系复杂、出现多元化特征、区域间存在巨大差距等规律;分析各种类型特点并指出其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