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几年我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初步涉及了清代的粮食生产,最近在与几位美国、台湾学者合作研究《清代的粮食亩产量》时,更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用多种方法具体计算了清代的粮食亩产。在本文中想再就清代的粮食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粮食的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提供一些数据,以求教于国内外的同行。粮食总产量=亩产量×粮食耕地面积,清前期的粮食耕地面积到底有多少呢? 按照史籍所记,清前期的总耕地面积有两套不同的资料来源、两套互有出入的数字(单位:亩)。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省,主产稻谷、玉米和薯类,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14位,仅次于辽宁省,刚好处于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之外。根据"十一五"期间的五年生产统计数据计算,云南省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平均为6210万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为4.8%;粮食单产平均为246公斤/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总产量平均为152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为  相似文献   

3.
1993年,山东全省夏粮、秋粮,全年粮食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播种面积12421.2万亩。比去年增加543.4万亩,增长4.6%。亩产328.1公斤,比上年增加25.9公斤,增长8.6%。预计总产量815亿斤,比上年增加97亿斤,增长13.5%。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1年增产近32亿斤。分季节看,夏粮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区早稻生产及效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08年我区早稻生产情况我区粮食生产主要以稻谷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80%以上,是全国主要水稻生产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调查,2008年,我区早稻播种面积为1475.6万亩,比上年减少11.7万亩,减少0.78%,平均亩产为353.8公斤,比上年下降7.1公斤,减少1.98%,总产量为522.1万吨,比上年减产14.4万吨,  相似文献   

5.
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1994年第1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上,本人以《清代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为题,就有清时期南方诸省的粮食亩产、总产和人均粮食拥有量,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把目光移到北方旱作区,看一看在鸦片战争前夕,那里的粮食生产达到了什么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河南雀粮食产量及变化阶段的基础上,以粮食总产量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和ARMA模型,并对粮食总产量进行了标本内外的预测,结果证明ARMA模型得出的结果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浙汀人多地少,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同时,浙汀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逐年加大对粮食乍产的扶持力度,着力稳定农户种粮积极性,不断推进农业新科技的应用。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浙汀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201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881.20万亩,亩产为415.5公斤,粮食总产量为781.60万吨;  相似文献   

8.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湖南粮食总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比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线性回归、二项移动平均、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等)与ARIMA模型在湖南省粮食总产量中的拟合精度,并应用ARIMA(2,1,10)模型预测了未来3年内湖南省粮食总产量.结果表明,在湖南省粮食总产量拟合中,ARIMA(2,1,10)模型得到的粮食总产量拟合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均方最小,优于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利用ARIMA(2,1,10)模型预测未来3年内湖南省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长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位数回归法的安徽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金萍  李柏年 《科技和产业》2010,10(5):84-87,122
首先利用滤波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粮食安全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根据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接着利用分位回归模型对各阶段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各分位数进行因素分析,更为细致和深入地研究了粮食总产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最后依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对安徽省增加粮食产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统计知识ABC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6-47
粮食总产量是指本年度内生产的各种粮食作物产量的总和。目前,按照我国现行农村统计制度统一规定,粮食总产量包括谷物(稻谷、小麦、玉米、高梁、谷子和其他杂粮)、豆类(大豆、杂豆)和薯类(红薯、按5斤鲜薯折1斤粮食计算)产量,这是我国对外公布的粮食总产量口径。它不同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按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指定的产品分类标准统计的谷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广丰县排山乡长麻丰村,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山上斑驳陆离,裸露的石灰岩间偶而可见几棵马尾松在摇曳。这里土地贫瘦,人多田少,全村近1500人,水田只有600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这里带来了变化,全村粮食总产量由承包前的30万公斤,一跃为40万公斤,平均亩产从250公斤上升到300多公斤。但两年以后,粮食生产总是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存在的波动性入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进行组合提取分析,并对未来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进行建模预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显示,一是提取了农业基础资源投入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及农业政策因子,贡献率分别为72.668%和15.429%;二是乡村从业人员与粮食产量趋势呈负相关,是由于随着农业生产多方面的投入增多,从中减少了一部分劳动力。运用所建立的GM(1,1)模型预测,未来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仍将保持平缓增长的发展趋势,到2022年将达到7389.58万吨。该研究结果可作为相关部门制定粮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智斌  张楠 《东北之窗》2022,(2):36-39
<正>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1573.5亿斤比上年增加65.4亿斤;吉林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达到807.84亿斤,比上年增加47.24亿斤;辽宁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亿斤,达到507.74亿斤,比上年增加40亿斤。三省粮食总产量增加量包揽全国前3名。2021年,在全球粮价上涨28%的背景下,东北三省的粮食却大幅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次作出了“东北贡献”。除了老天帮忙外,东北粮食连年丰收更多靠的是人为努力。  相似文献   

14.
《发展》2005,(7):72-72
社科院农发所李国祥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当前面临三个问题。1.农产品生产波动的隐患没有消除,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还不够稳定。近5年内,我国粮食最高最低单产水平的波动幅度,每亩相差近25公斤。若考虑到气候的不确定性,按照预计的最低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计算,2005年粮食总产量将在4.4-4.8亿吨之间波动。2.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和回落两种可能性并存。粮食总产量的不确定性,使粮食价格走势的两种可能性并存。由于一些地方担心粮食再增产可能会冲击粮价,有放松粮食生产和盲目扩大粮食出口的倾向。面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涨势仍然较猛的国…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导的部门,而粮食生产又是其中的核心,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求以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粮食问题既是广大农民辛勤劳作之所系,同时也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考察历史上的粮食生产,必然要触及到当时的亩产、总产、人均拥有量等基本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先后有不少学者参与了这个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因这个题目难度很大,特别是资料零散不成系统,加上计量上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一时还无法得出众所首肯的结论。有鉴于此,本人不嫌浅陋,以接邻近代的清代为例,探讨一下1840年前夕中国南方稻作区的粮食亩产、总产和人均拥有量问题。作为一个讨论的参与者,目的只是想把我们的看法提供给大家作参考,以期待此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解决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1993年,我国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粮食总产量达到45644万吨,创造历史新纪录。但是,从秋粮上市起,我国集贸市场的粮价,从南到北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资料,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减产9%左右。减产幅度之大,是近年来少有的。龙年粮食减产是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国家和农民粮食库存较多、市场粮食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出现的,有农民主动调减的原因,也有因灾减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忆.如果按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的低水平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000-5200亿公斤.《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也确定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没达到1万亿万.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要使我国粮食开发达到超越的境界,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分析粮食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立足实际制定相应对策,引导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如下八大现实问题.困扰着我国粮食的生产和开发,为我国的粮食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河南省1963—1978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新中国地下水利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机电井密度越高的地区,当地的粮食亩产和总产量较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都出现了更显著的增长;并且,机电井的建设显著地缓解了降水异常(干旱或多雨)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利用地质富水程度作为机电井密度的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同样肯定了地下水利用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途径方面,地下水利用不仅提高了耕地的灌溉比例,同时也减少了盐碱地面积。因而,地下水利用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粮食亩产量的增减,是一个很有意义,和充满了困难的课题。中美及海峡两岸学者赵冈、刘永成、吴慧、朱金甫、陈慈玉、陈秋坤合著的《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农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并得出了近代以来粮食亩产量在不断下降的重大结论。这自然会引起学界同仁的重视,只是在粮食亩产量的估算方法上,有一些问题可能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研究粮食亩产量的增减,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弄清。首先,是比较同一块地亩,还是比较全国或一个较大区域的平均亩产?在清代中国,有新的大量的边际土地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