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游走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科学技术,扮演着人与自然关系中介和桥梁的角色。科学是自然品质的人工展现,技术是人精神品质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信息传递实现的双向塑造。在和谐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应肩负3个方面的主要责任:准确表达、适度人化,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尊重和保护;风险评估、代价权衡,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于经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必然性,但一些现实因素影响制约着这种关系的建设,就目前面议,经济增长与发展对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把双刃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趋利避害,既致力于发展经济,又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过人类中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人类时代,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需和谐相处,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途径;但是从人与自然相处的视角看物联网时代还没有人展开论述,研究成果弥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缺陷,探讨了基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的物联网时代研究。  相似文献   

4.
郑现镇 《时代经贸》2011,(22):16-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道家传统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彰显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演变到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现如今则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和农村作为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两大空间载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分治格局,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转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创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融、和谐统一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发生断裂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合理调节物质变换的途径,包括增强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让市场和法制说出生态真理、健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还原者功能类群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度的视阈入手,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共存于“生命共同体”,是共存于“生命共同体”的矛盾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本质是消费问题,处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关键,是消费过程中对“度”的把握。“度”的实践价值在于对消费具有约束效应,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究竟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女性主义从性别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然,正如从奴隶的角度来审视奴隶社会、从农民、工人的角度来审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其共同特征是从社会的底层或边缘视角来审视主流社会结构,带有边缘优势立场。女性主义自然观凸现了一直受到忽视的女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加了新的认知方式,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环境灾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失调会引发诸多环境灾害现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受约束等原因是环境灾害产生的主要根源.解决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灾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逐步向更完善的社会目标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各种代表性环境伦理表现出诸多分歧。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和反思,对各种主流的环境伦理价值观进行了述评,呼吁人类社会应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现代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在战胜自我的斗争中思想升华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脉络的梳理,探讨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不同联系方式,认为城市生态思想的成熟必然催生生态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唐琦  滕堂伟  曾刚 《经济地理》2012,32(6):138-143
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深受城乡关系及其理论的影响。崇明岛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单元,其经济发展模式对传统城乡关系及其理论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文章基于低碳经济时代下城乡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阐明崇明岛相对于上海市区的独特区域功能,辨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域关系本质,提出了区域功能耦合一体化基础上的崇明"高端跨越"的生态岛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四个方面,解读科学发展观中蕴藏的生态哲学思想,并得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等问题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人文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分析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人类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气候变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人文手段。  相似文献   

15.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了人本体的全面发展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本体(需求)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人的知识技能发展;(3)人的道德伦理发展;(4)人的审美素质发展;(5)人的价值实现发展。人关系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2)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3)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目前中国人口问题主要已非人口增量问题,而是人的发展不足。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要确立三大目标:其一、人口发展的安全目标(风险最小化);其二、人口发展的健康目标(潜能最大化);其三、人口发展的效益目标(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学所关注的生命系统中,维持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生态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用生态学理论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种种失衡现象,并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能使我们理性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保持均衡发展的态势,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它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和谐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发展的基础上,它特别强调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生态合理性。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镇与乡村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价值观是在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各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影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上,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扬弃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唯物史观和人的本质问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就其过程而言,它经历了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孕育、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唯物史观确立之后的发展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成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关于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关系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应包括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环境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三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剖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流动与价值流动规律可以现,不合理的消费与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最后,以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为目标,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