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劳动力价格整体水平快速上涨、不同区域和行业间劳动力价格不平衡、不同群体间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不一、教育培训费与社会保险费所占比重严重偏低等变化趋势,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日益缩小.导致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以及劳动者生产、生活成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应持续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彭晓  李源 《中国市场》2010,(18):90-93
本文在参考国外最新文献,对传统的转换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分阶段研究了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间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就业结构变迁较为显著的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结构红利"在各阶段波动较大,且在未来有减弱的趋势;上海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推动,其中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稳固上升,如今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是上海未来面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推动第三产业内部优化升级,消除第二、三产业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上的差距,这种就业结构变化将会对上海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 的内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绝对剩余,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为零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二是相对剩余,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使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剩余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分析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对中国工业部门1999-2009年间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开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通过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两种渠道。此外运用3sls和2sls方法从地区和行业两个层面估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FDI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FDI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效应;地区数据和行业数据估计都证实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可通过FDI间接作用和本身的直接作用促进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制造业1980-2006年相关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卡尔多·凡登定律(CaldorVerdoorn Law)来检验我国制造业是否存在劳动生产率的规模递增效应,并根据生产率增长的需求驱动路径来分析制造业劳动力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vze)方法来进一步分解劳动力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至少在1995-2006年间存在生产率增长的规模递增效应,且在这阶段间存在着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分解则表明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各地区行业本身劳动生产率的内部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企业技术效率省际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跨省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技术分析了我国旅游企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企业技术效率存在的显著省际差异加剧了我国省际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发展失衡,究其因,关键在于区位因素、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缩小省际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诸裕祥  陈恒 《商业研究》2018,(1):112-121
本文从要素投入规模及其效率视角分析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非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物流业发展非均衡形成的机理及其外部效应。研究发现:双要素投入规模在全国物流业的配置趋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但西部地区仍然存在资本投资规模不足的现象;劳动力投入规模非均衡成为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非均衡的主要成因,且提升资本投资效率成为主要竞争领域;劳动工资非均衡并非是导致东中部、东西部区域间物流业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成因,却能发挥对中西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节效应;东中部物流业已经跨域依靠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张-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竞争之中;东中部和东西部区域间物流业由要素区域聚集所导致的劳动力投入规模非均衡是一种良性的区域分工,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而在资本投资规模非均衡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非均衡交互影响下,将持续抑制东中部、东西部总体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地区间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将集聚密度视为旅游产业外部性的重要来源,利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及相关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旅游产业聚集密度对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结合组织生态学等理论对产业聚集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拓展研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密度是影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凡登效应(Verdoorn Effect)”的存在.不过,本文计量结果也显示,各类型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是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要素,而整体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却对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类型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不具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且多样化的产业环境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有着负面影响效应,导致出现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中的“悖论”现象.随后,本文在对上述计量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重要假设前提之一是本国与外国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劳动力可在两部门间自由套利,故长期来看两部门工资趋于相等。这一假设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非常不符,由于存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平衡、行业保护、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也因此存在分割。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修正了经典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一个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两部门工资未必均等,通过统计学两样本均值的检验,验证了新的假定,本文在新的假设下重新构建了模型,结果表明,本国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比)与相对工资(即工资比)都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实际汇率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比成正相关,与工资比成负相关,且随着两部门工资差距的缩小,本币实际汇率将升值。最后,实证部分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902011这22年间中国制造业的RCA指数、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及FDI的变化进行的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逐年提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也很快,而吸引的FDI虽较多,但是近年来的增长率放缓。对中国劳动力成本及FDI建立了ARMA模型预测、对劳动生产率建立BP滤波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而我国吸引的FDI将在20132011这22年间中国制造业的RCA指数、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及FDI的变化进行的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逐年提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也很快,而吸引的FDI虽较多,但是近年来的增长率放缓。对中国劳动力成本及FDI建立了ARMA模型预测、对劳动生产率建立BP滤波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避免,而我国吸引的FDI将在20132018年逐步趋稳,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劳动生产率将在长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然后用影响因素制造业RCA指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劳动生产率和FD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依靠招商引资的方式提高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只有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才是保持和提高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一、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人口增长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力人数增长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人数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呈反比关系,我国的大部分生产部门对新劳动力投入的吸纳度较小,有的部门甚至不需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11年间中国物流相关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并估计了全国及地区水平的物流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的Blinder-Oaxaca方法对地区间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并分析了地区间物流特征禀赋造成差异的程度。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物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仍然是物流产出的主要源泉,但人力资本的产出作用在逐渐增强;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中,东西部的条件均值差异最大,东中部最小;在特征禀赋差异中,物质资本对物流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解释份额最大;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物流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特征禀赋市场回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0-2011年间中国物流相关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并估计了全国及地区水平的物流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的Blinder-Oaxaca方法对地区间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并分析了地区间物流特征禀赋造成差异的程度.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物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仍然是物流产出的主要源泉,但人力资本的产出作用在逐渐增强;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中,东西部的条件均值差异最大,东中部最小;在特征禀赋差异中,物质资本对物流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解释份额最大;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物流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特征禀赋市场回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性两极分化。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特征和区域非均衡发展,这一结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流动是引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一大重要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文章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分别产生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运用协整方法和VEC模型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间的关系,检验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影响的程度以及探讨背后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挥了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供需形势变化,就业人员工资水平持续快速上涨,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相对较慢,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因此,必须努力加快培育人才比较优势,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我国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一)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趋势1、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于2012年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劳动力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均衡的双重矛盾,通过对劳动力供求变化的分析,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供需不均衡的矛盾,将从政府宏观层面、制度障碍破除、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等方面提出缓解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均衡的对策与措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快速上升期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突出表现在工资水平的增长和社会保险费用增加等方面,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相对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文针对促进劳动力流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