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从中暴露的出来问题,突显了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一直保持隐蔽性,一旦爆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效果微弱,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才是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金融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传统微观监管的局限性,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得到各界重视。本文首先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随后总结了测量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方法,最后从国内与国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深远,微观审慎监管政策难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受到关注.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如何协调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金融稳定目标?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改进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与框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辉艳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15-20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而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表现形式日益复杂,破坏性越来越大.金融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表面平静的经济体内部累积,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维护金融稳定、化解系统性风险是所有经济金融政策的共同责任.因此,各国和国际都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监管重点并加以强化,以防止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正>人们广泛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Avinash Persa(2009)认为解决此次危机的办法不是更多的监管,而是更好的监管,特别是宏观审慎监管。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相对来说受的影响较小,但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是未来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央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在"去杠杆"的任务下,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值得我们探讨.因此,本文解释了杠杆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进程和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国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本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做出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7,(1):102-116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议各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预警系统。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亚洲开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对国外金融危机起到良好预警作用的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经济体系中反映银行业内部、外部各方面风险来源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集,建立线性概率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宏观审慎监管指标集中的指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国监管当局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模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发现,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宏观审慎工具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复杂,政策组合除了相互补充协调外,“政策抵消”和“政策超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宏观审慎政策弥补货币政策缺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宏观审慎工具箱,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工具,提高工具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作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的逻辑机制,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高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以及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宏观审慎监管是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从金融系统整体角度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治理的,本文认为鉴于央行的地位和诸多先天优势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应该由央行来主导和承担。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实施货币政策;央行通过部门和政策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等方面在宏观审慎监管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波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关注个别机构稳健运营的微观审慎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从而开始积极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具有重要作用,应深入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与会计问题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巴塞尔协议Ⅲ、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方案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宏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由于金融业发展的不同轨迹,中国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与西方国家并不完全相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和工具必须适合本国国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2013—2018年的银行样本范围中既包括上市银行也包括中小规模的非上市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实施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本资产配置相似的银行受到监管冲击后资产配置行为出现了异质性。在上市银行组中,监管政策冲击并未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信贷资产上的配置差异,但在非上市银行组中,监管政策的影响依然显著。此外,在上市银行组和非上市银行组中政策冲击都导致了实验组银行金融投资资产比例的上升,但上市银行组中的回归系数更大。 相似文献
16.
保障房的系统性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但是系统性风险并非来自保障房本身,而是政府的住房保障压力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在为保障房建设进行融资,以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政府较强干预的保障房融资机制成为积聚并放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过度注重融资规模目标,保障房融资的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外溢影响不断增强,融资平台成为风险的汇聚点,并且融资链条日趋复杂。同时,既有的市场机制无法分散、转移或补偿保障房融资中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强化对保障房融资的宏观审慎监管,控制外部风险源,将外溢的风险内部化,并强化融资的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资本缓冲的顺周期性会加剧危机时期的金融风险。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为例,考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行为。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缓冲确实存在顺周期的特征,而且国有银行比非国有银行表现出更强烈的顺周期性。基于《巴塞尔协议Ⅲ》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监管。 相似文献
19.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单一银行稳健经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有效抵御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于是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来克服这一弊端成为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共识.文章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为切入点,结合立足于中长期规划的跨周期调节,深入剖析建立跨周期资本预警机制对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从信贷增长、房地产价格高估、民营企业债务负担、外部失衡、潜在的错误定价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强度六大类风险中寻找可用于准确反映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指标数据,并进行跨周期调节背景下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应用机制分析,旨在为金融监管机构有效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