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确认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论何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不确认损益,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从收到补价的一方看,由于在资产的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因此,要确认已实现部分的利润(即收益),并计入营业外收入。笔者认为,如果交换的资产是除存货外的资产,则上述计算收益的方法是合理的;但在涉及存货交换时,则补价为含增值税的价款,而收益是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的。在非货币性交易中,首先应分清公允价值与计税价值之间…  相似文献   

2.
宋媛嫒 《税收征纳》2005,(3):36-37,41
企业的非货币性交易一般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但有时也会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补价占交易额的比例成为区分货币性交易与非货币性交易的标准,我国的会计准则中规定该比例为25%,即:低于25%(含25%)的,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这一比例的计算按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分别考虑,对于支付补价方,比例为支付的补价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补价之和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一、补价及其与非货币性交易的关系 1.补价的定义 补价,<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皆未对其进行定义.从<准则>、<指南>内容来看,补价是指非货币性交易的双方为了平抑交换资产在公允价值上的差异,由一方支付给另一方少量的现金或其他货币性资产的行为.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补价的"价"有下列几种涵义:  相似文献   

4.
一、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交易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相似文献   

5.
非货币性交易即物与物的交换,这种交易不涉及或只少量涉及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因此最关键的会计问题应该是资产的计价问题,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价值的确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公允价值则是非货币性资产计价的重要依据,也是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组合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非货币性交易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这种交易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众所周知,在货币性交易中,资产的入帐价值是根据历史性成本原则,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帐,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其取得的资产的实际成本如果不涉及补价,  相似文献   

7.
所谓补价是指在非货币交易中,由于交换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不等值,而需要以货币性资产给予的补偿。补价对于交易价格的确没有重要的影响,但会改变交易的性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当交付的货币性占换人的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含25%)时,则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相似文献   

8.
曾鲁 《会计师》2010,(5):29-30
<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中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存货,其入账价值应该根据该项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存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的计量,分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或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本文主要探讨了换入的存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9.
浅析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若干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进行了修订,对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还有些疑虑,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疑点之一:关于补价的计算及收益的确认问题。根据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方应确认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笔者认为,此规定有两点应予明确和完善:第一,收到补价方,只有在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资产账面价值时,才能确认收益;第二,此公式有不…  相似文献   

10.
在判断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时,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准则")都给出了25%的判别标准,即如果支付的补价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或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则视为非货币性交易,应根据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如果上述比例大于25%,则视为货币性交易,应根据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分类,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两大类。待售资产包括商业商品存货、工业产成品存货、短期股票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非待售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自用原材料存货。非货币性交易相应也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内部的交换)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之间的交换)。  相似文献   

12.
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 《税收征纳》2007,(2):40-41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交易本身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行为,在日常业务中时有发生,具体地说,就是交易双方不是直接用货币资金作为交易媒介,而是以非货币性的资产(即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进行交换的一种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13.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最新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美国新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FAS153),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仍应以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但排除了APB意见书第29号有关非货币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例外,将其替换为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的例外。本文分析了FAS153与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启示,其中主要是“商业实质”在非货币性交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冬艳 《会计师》2009,(3):28-28
<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如何确认和计量换出资产的损益,而换入资产的账面  相似文献   

15.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非货币性交易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发生的问题,结合新准则的应用做出相关的讨论。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述(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  相似文献   

16.
1999年6月28日,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易》,2000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施行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该准则分别就是否涉及补价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对于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一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非货币性交易中,当涉及多项资产交换时,其计算和处理比较复杂,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可以设计成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既简便易行,又快速准确,以下试就不涉及补价和涉及补价两种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刘英 《上海会计》2003,(1):63-64
贵刊2002年第4期刊登了余兴无同志的《也议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余文》),按照新《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多项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详细说明。读后收获颇大,但有一个问题欲与作者商榷。2001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公司换入非货币性资产时,其入账价值是依据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税费及补价等资料计算确定,当时不必考虑换出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果换出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在期末再计提减值准备。但余文在举例说明时,却考虑了换出资产的减值,…  相似文献   

19.
刘源 《现代会计》2006,(2):47-48
非货币性交易是交易双方不是直接用货币资金作为交易媒介,而是以非货币性的资产(即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进行交换的一种商业行为。典型的比如以物易物、以固定资产交换股权、以非货币性交易抵偿债物等等均属于非货币性交易所包含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2006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但对于补价中是否含有增值税以及如何理解非货币性交易中损益的确认公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