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诗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诗画艺术产生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而诗画也依赖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而提升了作品高品位的艺术境界,形成传统文化与诗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密  相似文献   

2.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书法家,他的楷书更是开启了唐楷书风的一代先河。文章从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造诣阐述了其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同时分别从用笔和结字进一步诠释颜真卿楷书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庞伟 《房地产导刊》2005,(5):101-101
“大道至简,天人以和”,它是中国炎黄文化精髓之一作为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思想观点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但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都带着浓厚的先验感知、理性悟解的色彩,有的还披着神秘的外衣尽管如此,“天人合一”思想文化的辐射,却一直影响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建筑、文学、艺术等,显示了它辉煌璀灿的多姿多采。  相似文献   

4.
《江苏楼市》2004,(11):40-41
柯尼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是从事艺术设计及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专业艺术公司,这里聚集了一批有着良好艺术素质的专业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指导下,柯尼艺术树立起专业品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近年,柯尼艺术更与德国及香港的一些高水准模型公司在高科技模型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先后设计制作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柯尼艺术正不断地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及工艺,力求更多更好地为广大客户服务。  相似文献   

5.
大一居处,云山支脉凤凰山麓,原生植被群山茫茫,红路水库碧水连天,实属难得一见的城中原生林地。有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取天之美养其身",大一约请世界名家,以"自然艺术"之笔描绘79栋独立住宅艺术群雕,共筑天人合一的永恒之美。  相似文献   

6.
第20届建筑师大会提出的<北京宪章>指出"广义建筑",城市建设必须是整体的环境艺术,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形象要天人合一,满足人的最佳需求.北京近年建设的以菖蒲河、黄城根、玉泉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绿地充分的表明了北京园林的建设与绿地规划工作正在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良好方向发展.这一发展发向也正是中国城市建设所必然遵循的主流,对于北京城市建设的研究分析必将有利于本地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谈建筑设计上的协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一向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长久以来,这一思想贯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建筑而言,中国人历来倾心于建筑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点。传统文化是建筑创作的源泉。但往往也可能成为制约建筑形式发展的桎梏。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有责任在传承中寻求建筑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性,它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表现为"灵动之美"且以平面方式表现时空,它是一种物化了的生命实体且记载着文明的印痕.城市雕塑既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明标志和文化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地方的生命缩影.可见,城市雕塑的营建应注重人性化理念,并倡导中国古代环境艺术中所崇尚的"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园林造境艺术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最玄妙的宇宙思维模式,而城市山林、壹中天地、法天象地、俯仰乾坤的造园格局正是古典因林造境艺术的精神写照,其创作原理是凭借各种自然构成要素的整合、重构、升华,以达求人化自然、融通宇宙、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无疑代表了东方城市园林造境文化苑囿的最高旨归,也是世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充分彰显着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生命哲理的审芙观照.  相似文献   

10.
毛氏山水     
吴欢章 《秘书》2015,(3):40-41
我国古代艺术家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确,诗画同源,诗画相通。古往今来,多少优秀诗人笼天地于形内,以诗心写自然,创造了精彩绝艳的丹青妙笔。毛泽东也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优秀的艺术传统,用诗笔创造了一幅幅雄奇峻拔的山水画。毛氏山水,既具备浓郁的时代风采,又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犹如横空出世的奇峰,使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一种全新的意趣和境界。与某些传统山水画讲究"静逸"的趣味不同,毛氏山水充满"以动为美"的艺术追求;与某些传统山水画淡化人间烟火的"出世"色彩也不同,毛氏山水显现出积极入世的艺术境界。在毛泽东的诗笔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现今人类社会需要尤为迫切,但人们常常将今天倡导的和谐自然观与古代“天人合一”相提并论,殊不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科学性,它只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朴素原始的观念。文章认为今天倡导的和谐自然观其实是对“天人合一”的否定之否定,两者存在质的飞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创立了道家思想,至战国时期的庄周及其弟子进一步发展其思想学说,形成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道家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方法论,对中国的政治、艺术、绘画、文学、雕刻、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重新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指导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探索了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舟侠 《质量春秋》2010,(9):39-41
一、“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铁军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天人合一,才能发展美、善、爱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5.
孙俭 《活力》2013,(19):108-108
导演就是在大型活动中对全部节目的排演或拍摄过程进行具体的组织与指导.并将作者和策划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作品.通过电视技术中科学而又先进的表现手段,提供创作的多维空间,创新的深度和高度,把文学作品中深邃的思想、精美的构思、丰富的内涵、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形式多样的节目.通过周密的设计、精细的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理想的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升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广大观众的观赏需求和审美取向.使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李慧敏 《活力》2011,(11):190-190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很久以前在某本书中看到过的一句话。似乎是在描述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可理解为艺术创作的三种境界:虽不曾记得是谁人所说,但这其中深深的妙理却令人咀嚼不厌。面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明到惑是大众的悲剧.从惑至明是智者的涅粲。 人生如此.艺术境界又何尝不是相同。 30年的演播艺术实践.演播录制的几千部集长篇小说、广播剧、译制片、纪录片等各类古今中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魏磊  蒋宇 《民营科技》2013,(9):157-157
在我国创造出的古典风园林中,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是希望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利用自然界山水并重的设计,为园林景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与美感,从而造就中国园林景观"虽为人造,犹若天成"的艺术特点。而假山在自然园林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将中国式园林的意境与传统之美充分的表达出来。现通过对园林景观中假山的布局做出研究,并且着重介绍人造假山的施工技术以及假山的特点,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低碳旅游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的绿色旅游,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天人合一"中的整体思想、民胞物与、与天地参、顺应自然思想,而这些思想也能指导低碳旅游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吴娇 《民营科技》2011,(4):83-83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两位代表人物,王维和孟浩然在诗歌的创作上都致力于创造兴象玲珑的诗境,追求情景浑融的艺术境界。就具体创作而言,两人的诗歌风格又是不同的,现就其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