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信托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我国信托立法严重滞后,影响了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拟就这一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当前我国金融信托业存在的问题与加强信托立法的必要性 (一)金融信托如何发展不明确。如金融信托业的具体发展方向;金融信托业体制模式;金融信托业和银行业分业问题;发展金融信托业的种类和范围;如何对金融信托业务加以引  相似文献   

2.
论信托业的市场定位与机构归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信托业又面临新一轮的整顿。笔认为,本次对信托业的整顿应着重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信托业的市场定位和信托机构归并。围绕上述问题,本首先考察了英、美、日三国信托业发展和完善情况,在总结我国历次对信托业整顿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信托业市场定位,一是要界定信托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二是界定信托机构的业务范围。信托机构归并应分两步进行,一是按信托本业的要求决定现有信托机构的留与舍;二是通过信托立法,规定资本充足率的办法,对保留下来的信托机构予以撤并。  相似文献   

3.
福建信托业与全国信托业发展水平相比较,在总资产规模、信贷产品发行、经营业绩等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体现信托特色的核心产品及竞争力,政策和配套措施缺失,客户基础薄弱,信托人才匮乏。应从提升信托业产品创新能力、完善信托业的配套政策、拓宽信托业务创新渠道、培育优秀信托人才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福建信托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信托业是幼小产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在对其组织机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上,通过信托立法、培育信托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确“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范围,建立对信托业新的监管框架等措施,明确信托业发展方向,提高信托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迎接入世后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透过金融信托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信托业的现阶段变革方向就在于回归信托本来面目,逐步实现信托业务“四化”,即业务经营主导化、业务开拓规范化、业务调整层次化和业务结构特色化。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信托业应及早进行下列业务调整:规范现有资金信托业务,挖掘财产信托业务,参与投资基金业务,开办企业经营权信托、表决权信托等业务,开展公益基金业务等。  相似文献   

6.
信托设立之税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税制是当前摆在信托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信托税制的落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托业的积极发展。信托制度的一个重要角度是从时间维度来切分,可以分为信托设立、信托存续和信托终止三个环节。本文仅限于信托设立阶段,对信托设立的税制问题从税法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了科斯定律和实质课税等来解释各国信托制度中信托设立阶段为什么要沿袭普通税制,不征收所得税,只征收印花税的原因。最后得出自己观点,即我国信托设立阶段应该只征收营业税。  相似文献   

7.
银监会监管信托业较之过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未能体现信托业的本质,亦未能确立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针对信托业监管的现壮和缺陷.有必要重构信托监管体制,完善信托立法.加强信托法律体系的构建进度,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为辅的三位一体的信托监管网络体系,促进信托业的发展,使信托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大金融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如何发挥信托业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针对当前信托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信托资源配置功能、信托产品的营销对象、信托公司治理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入世"五周年我国信托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信托业基本完成清理整顿工作,以信托归位为主旨的第五次信托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托市场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信托规模稳步扩大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理财品种;行业竞争加剧、强势信托机构涌现.未来中国信托业面临着新一轮的路径优化改革;我国信托市场大宗特定信托业务突破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托机构间的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未来中国信托市场的多种形式创新将会举不胜举;信托公司的发展趋向将会向信托控股集团蜕变.  相似文献   

10.
论信托业的产业定位与规范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信托业而言 ,信用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国信托业虽有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当今社会信用不足和信用不良是中国信托业陷入困境的深层次根源。所以 ,加强社会信用基础建设 ,进而完善各项信托制度 ,是重振中国信托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可知: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贸易。基于中国省际信任数据分析的结论,在中国,信任对国内贸易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引入控制变量后,信任仍旧对国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描述转包型产业集群的交易长期性和信任性的特点基础上,进而分析集群企业长期交易关系的形成、维持与强化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长期交易发育发展既是集群自身的运行特性又是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75年5月16日,缅甸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长期以来,两国政治关系相对疏远,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尤为缓慢。2011年3月,缅甸民选政府吴登盛总统执政,缅甸与韩国政治关系逐渐得以恢复,两国高层互访日渐频繁,政治互信加深,双边经贸合作实现快速、全面发展。基于两国政治关系与经济互补优势,未来双边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合作营销保障机制的缺失使得产业集聚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实现产业集群集体效率应在具备成员的不对称收益、选择性激励、贸易网络以及有效的承诺和信任存在的前提条件下,构造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竞争机制,来保证集体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目标、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行政垄断、反垄断委员会、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中国反垄断法有成功之处也有缺陷。反垄断法对于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从立法层面上看是比较成功的。但从执法层面上看,反垄断法关于行政垄断的规定无法适用使其蜕变成侵权行为法的特别法,使反垄断法建立统一大市场、维护自由竞争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且几个执法机构不利于建立统一大市场和维护自由竞争。我国反垄断法大体上功过相抵。应当把交易费用学派确立为我国反垄断法立法和执法的指导思想。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或者反垄断法指南,使垄断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产生于英美国家的商业习惯和银行信用证实务,主要解决信用证贸易融资问题,早已获得英美国家相关的立法与判例的支持。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也相继借鉴开设了该项业务。但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完整的司法解释,最高法院也未公布过指导性的判例。随着银行信用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日益凸现。文章从法律角度对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为研究对象,根据SPV的不同组织形式,提出了信托型SPT模式、公司型SPC模式、离岸型SPV模式三种不同的资产证券化交易构架并进行具体设计,并且在对比每种模式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对三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索B2C交易环境下在线消费者建立信任、分享个人信息的效用问题。在线消费者受到企业的道德素养、社会影响、环境保护和政治观点等方面的影响,产生信任情感倾向,进而愿意分享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在企业的隐私保护策略和隐私声明条件下,消费者将公开个人信息所获得的折扣、优惠券和赠品等作为收益,将信息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泄露、误用和滥用作为损失,收益与损失共存的状态下,引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构建感知价值效用函数。消费者会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权衡公开个人信息后将面临的风险与收益,确定是否确立对企业的信任,并考虑是否将自己纳入到企业的知识体系中,帮助其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因果关系是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我国司法解释不仅借鉴美国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立法与司法中较为成功的经验,还应当引入因果关系两分法的理论架构。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中的交易因果关系是指投资者的证券交易行为与虚假陈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定交易因果关系应当采取信赖推定的方法。投资者如果就自己的交易损失予以追偿,在认定交易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还必须证明交易损失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损失因果关系。损失因果关系的认定可以采取直接后果并进行举证倒置,以及对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等其他因素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20.
要素集聚、人民币升值预期、外贸政策和汇率制度导向等是我国外汇储备过剩的深层次因素。外汇储备过剩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有:弱化了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有碍国内经济循环从而导致大量国民财富变相流失、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转变等。因此,应从外汇的信托管理模式、开展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掉期交易以及重视转换为日元储备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