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中灵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8,9(4):54-56
一 问题摘要 农业生产作为第一产业,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全球性的三大公害之一——资源掘竭和破坏,正影响和危害着农业。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土壤瘠薄,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数量和降低了农业资源的质量。因此,在目前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探讨资源的适宜性、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 研究方法 第一,以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基本方法,用适当的作物的生理指标,在[0,1]闭区间内取值,计算适宜强度和划分适宜级别,评价资源的适宜性与风险。 相似文献
2.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约束和国土开发现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指标来表征国土供给与约束水平,构建多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系统。在国土开发约束、国土开发程度和国土规划政策三个层面,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比县级城市高,且两者差异明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10(3):4-4
由山东省临沂市农业区划办主持,于1987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业结构系统分析(一)》〔以下简称NJF(1)〕软件应用研究。经一年的试点,阶段性任务已完成,并由省区划办组织专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8,9(4):47+56-47+56
全省第二期应用《农业结构系统分析》软件应用培训班,于3月5日至4月21日在鄂州市举办。参加这次培训的有16个地、市、州和32个县(市)的区划办软件应用人员共90多人。连同第一期培训,全省区划系统90个单位都培训了软件应用人员,并相应地配备了微型计算机,为我省全面开展《农业结构系统分析》及开发新的应用软件打下了基础,为农业区划工作进一步深化开拓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开展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在县域尺度下进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对喀斯特地区乡村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及发展特色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开阳县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入手,通过构建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评价开阳县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结果表明,开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低、较低、中等、较高、高的比重依次为57.07%、29.16%、2.19%、10.09%、1.49%,承载力较低等级与低等级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与西南部;农业生产不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适宜区比重依次为39.15%、20.95%、15.23%、18.03%、6.64%,坡度与土壤质地是影响开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明显与农业生产不适宜区面积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根据评价结果,将开阳县划分为北部绿色生态农业区、南部山地生态农旅区、西部生态林业区、中东部山地特色农产区四个农业产业区,并提出了开阳县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开阳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徐国甫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2):90-93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洪流之中。在农业计划改革方面,我们做厂一些尝试,主要是发动千家万户制订科学致富规划,和参与总体规划的制订。现汇报于后,请各位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推出系列艺术家的个人现场计划,其中包括计舟《现场》、尹秀珍《内省腔》。9月27日,尤伦斯又推出了三个个人现场计划,以期达到艺术与空间完美的结合。9月27日至11月26日,由UCCA策展人丁达韦策划的林园珠:24秒钟的寂静在尤伦斯艺术中心的中展厅举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1,(Z1):38-43
我县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在1980年10月开始的,到今年8月基本结束。我县农业区划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依靠本县组织力量搞;二是和土壤普查结合搞;三是服务生产边查边用。农业区划,查清了我县的农业资源家底,总结了我县农业生产30年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县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途径,制订了调查结构的相适措施,初步开展了区划成果的应用。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王平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8,9(1):61-63,44
从一般概念上讲,农业区划是从自然、经济、技术角度对各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进行研究、分析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来分区划片,提出务农业区的自然资源,发挥生产的优势,扬长避短的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农业计划则是从国民经济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各地生产条件的可能性,确定一定的时期内农业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指标和比例关系,研究人力、物资和财力的投放步骤和措施,是为实现农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具体部署,因而可以说,农业计划与农业区划是联系密切、相辅相成的两门关于农业发展宏观决策的综合性科学。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在香港马会的支持下,Para/Site艺术空间开始了一项独一无二的亚洲教育历险:一个效仿阿姆斯特丹De Appel基金会的"非镜面区"和法国格勒诺布尔Le Magasin艺术中心的策展人教育计划。这个课程的目的是要为未来的策展人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将教授策展实践以及批评,对当代视觉艺术的理解是课程的核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这些未来的策展人们将在8个月中成长起来,他们将有机会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旅行,以及一次在香港策划展览的机会。接下来的时间里还会有一系列的工作坊,以及提供展实践机会的讲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张先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4):30-33,29,17
第二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以来,县级农业区划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直至目前,全国约有86%的县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经过四年来的实践,已有47%的县提交了农业区划成果报告。 相似文献
15.
白传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10(5):47-48
如何将农业区划成果应用于农业决策和农业生产实践,把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是农业区划部门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来,鄂西自治州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成效。第一、将农业区划的重点内容渗透到党委、政府的农业决策中去,发挥最佳的效益。农业区划成果很多,要急于全面应用这些成果,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杨家春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1):52-56
我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2558平方公里,104.4万人口。有农耕地96.4万亩,可开发利用的林、牧地和水面共254.9万亩。这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从一九八○年七月起,我们县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在提出阶段性的成果报告后,我们把区划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成果应用上来。 相似文献
17.
杜子俭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6):26-30
我省农业区划工作已开展五年多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干部及群众的努力,已获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小农户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采纳行为是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核心体现,村集体兼具政府代理人与农户当家人的双重身份,其作为可有效缓解采纳不足问题,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S-O-R(Stimuli-Organism-Response)即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分析框架,选取陕西省关中地区69份村级样本和1 602份农户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和分层线性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HLM)分析村集体作为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的影响,验证农户感知的中介效应,并利用多群组分析探究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的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的调节效应。结果 村集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感知的信任度和行为态度维度在村集体作为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群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的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在村集体作为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结论 应注重农户反馈,以差异化战略提升农户适应性,通过村集体积极作为搭建起供需双方的合作桥梁,优化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