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工商管理专业德育思想培养是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教育培养效果,更是德育思想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发展评价理论"出发,简要分析发展评价理论的科学内涵,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尝试探讨其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德育思想培养中的应用问题,以期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德育思想培养水平提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冰洋 《消费导刊》2009,(22):235-235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和观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和独特智慧,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精义就在于通过“执两”、“用中”,以达“和谐”之目的.以管理哲学的视阈来理解儒家的中和观,“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终标准.中和观不仅是对事物发生、发展与存在的规律性描述,而且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论基础.把儒家的中和思想应用于现代管理,可以为现代企业的和谐管理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两汉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道家思想为主线融汇了儒、法、墨、兵、阴阳等各家思想。但是,各家思想在《淮南子》中都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它们在先秦时期的状态。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这本以道家思想为主的著作中,各家思想都被道家思想所融贯。二是各家思想彼此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文章旨在分析法家思想在这两重原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并以此探索《淮南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先秦原始法家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中庸》是儒家一篇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在《中庸章句》的开篇,朱熹就提到《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可见,《中庸》在儒家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儒家弟子登堂入室的必修课程。可以说,儒家的思想从某种意义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学思想,而这又和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但这并不是说古代的这种思想对现代的企业管理就是包治百病的宝药仙丹,如果照搬古代的管理模式或沿袭这种思想,则会陷入了一个极端。封建社会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这些审美形态在经过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后,逐渐形成了中和、气韵和意境这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其中,中和这一审美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这在音乐表演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各家都曾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直到音乐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中和在某一程度上依然是音乐表演者追求的目标。一、中和的基本内涵中和的“中”的基本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对于“中”的重视反映出中国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曾在《论语》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可见,“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不但...  相似文献   

7.
儒家在先秦时期还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尽管在当时的各种学术文化思想体系中,儒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显学,并产生了像孟子与苟子这样的儒学大家,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然而儒学并没有超越并凌驾于其他各家之上,一个显然的事实是,秦王朝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所谓的“焚书坑儒”就是儒学在秦王朝统治下悲惨命运的典型写照。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了秦代灭亡的深刻教训,提出清静无为,与民修生养息,这时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所谓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这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时代,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儒家思想是对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阐述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在教育方面的基本思想入手,进而分析新时期下我们语文教育的基本概况,最后对儒家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诚信文化传统及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江苏商论》2004,(10):159-161
传统文化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其他各家对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本文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了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诚信文化思想。诚信之德作为重要的个体道德判断标准,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培养。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使我国有了深厚的诚信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消费导刊》2012,(9):58-58
回顾过去二千多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为什么欧洲独树一帜的成为了物理学思想发芽的地域?而中国社会却不断强调这应用技术的发展?其中必有许多原因在主导这一现象。而在这里,我们试图从文化的角度用科学的观点来阐释这个现象,并期待中国物理学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西方统计思想的演变道路,对西方的古典统计思想、近代统计思想、现代统计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评述,研究发现,不同学派在统计思想上出现的分歧,伴随统计学发展的始终,是西方统计学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文章在把握西方统计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展望统计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试图为中国统计思想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市场运行机制中的"看不见的手"、法制协调、企业自律等要素,均能从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道家的"无为"、法家的"赏罚敬信"、儒家的"修己安人",它们能对市场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丰富和补充。本文从市场运行机制和传统管理思想的类比分析入手,试图构建中国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这是苟子人性论思想中又一个重要的观念,这一观念强调了人性改造的重要意义及其目标。禹是儒家圣贤系统中一个指标性的人物,他与尧舜一起成为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4.
黄一波 《商》2013,(22):342-342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自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形势,也可以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经营管理的价值,是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经济的腾飞、东亚经济的崛起,儒家管理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经营管理以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经营管理的影响和价值,以期加深了解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精神,使其古为今用,促使现代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艳枫 《中国市场》2015,(9):104-107
《淮南子》虽然以道家为主旨,却吸收了先秦儒家思想,儒家的许多伦理观念、哲学概念都可以在《淮南子》各个章节中找到。但是,《淮南子》中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先秦儒家思想,原因有二,一是黄老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符合自己需求的改造,因此,《淮南子》中的儒家可视为道化的儒家;二是法家、墨家等其他被《淮南子》吸收的先秦思想影响了儒家思想,因此,《淮南子》中的儒家思想可视为整合的儒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的教育思想远流长。儒家思想是适合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形态与精神显现的。它根深蒂固地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和精神世界中,尤其是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是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之处。本文试从儒家教育思想入手,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受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本上走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张翩翩 《商》2013,(12):306-306
权变思想来源于儒家经典思想,强调了变通灵活整体看问题的重要性。本文解释了权变一词的含义,并揭示出了权变思想如何应用在营销和管理方面。从个人和企业整体两个角度分析了权变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当"孔子学院"和"读经教育"(阅读儒家经典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而风靡全球之时,重新温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成为当下人们的明智之举.本文通过浅析<论语>等经典作品中孔子的财政思想,以求从中汲取有益的财政思想,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建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鲁班精神"在工作实际中的外化和运用,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机制实践,并试图丰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