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晓芳  徐鑫 《当代经济》2022,39(2):109-114
劳动形态演变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革命势必会影响劳动者、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从而对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劳动之于人的本质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技术变迁为线索,厘清劳动形态演变的历史阶段性和内在逻辑;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阐明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节...  相似文献   

2.
孙雅静 《经济论坛》2002,(13):68-68,49
建筑业内部的劳动专业化分工程度、管理制度化程度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劳动的专业化分工 (一)劳动分工的定义、分工程度及建筑业内部分工现状 1.分工的定义。企业生产一个产品的过程,通常包含很多技术上可分的活动内容。如果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个人只对  相似文献   

3.
隋想 《经济问题》2022,(10):73-82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产生重要作用。以2011—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劳动要素收入增加是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就业环境的传导路径;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与智能设施水平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发挥的关键。整体来看,在东部及东北地区、普通城市、智能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环境提升效应存在维度差异,其对保障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会对就业环境产生激励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比短期更强。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人类社会相继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商业的商人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每次社会大分工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建立,近代科学兴起,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越来越多。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独立的行业逐步形成,我们可以称其为“科技业”。科学技术工作成为单独的行业是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曾经说过:分工、蒸汽  相似文献   

5.
扩大的个体劳动是从人对自然界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由一组劳动者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集体劳动是从自然界对人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一组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劳动;使得个体劳动变成既是个体劳动,同时又是集体劳动的,是人类个体通过进行群体活动和通过使用由其他人类个体制造的设施和工具而与其他个体劳动所发生的必然关系;劳动合作或协作是集体劳动的自然实现形式;劳动分工是劳动合作/劳动协作的社会实现形式;为了实现劳动分工,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要经历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技术分工过程,另一个过程是劳动分工的社会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旭 《技术经济》2022,41(7):83-92
人工智能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变革,能同时增强资本和劳动者生产效率,并对传统行业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本文以人工智能的三种效应为基础,建立两部门理论模型,发现如果人工智能是资本偏向型技术,将有利于人工智能部门转型升级;如果人工智能是劳动偏向型技术,其溢出效应有助于关联企业转型升级。具体结论如下:(1)如果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当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的增强效应大于劳动力,则资本的产出弹性将上升,劳动的产出弹性将下降,反之,资本与劳动互补时结论相反;(2)当两部门产品同质时,如果人工智能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大于传统物质生产部门,则随着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资本和劳动力将由传统物质生产部门流向人工智能部门;(3)如果两部门产品相互替代,如果两部门中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的增强效应大于劳动力,则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分配给人工智能部门的资本比例上升,劳动比例下降,反之,如果两部门产品互补,则结论相反;(4)如果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为1,当两部门产品相互替代时,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工智能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强效应之和,大于对传统物质生产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溢出效应之和,则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相似文献   

7.
黄静秋 《经济学家》2023,(10):33-42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从蒸汽时代资本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到电气时代资本对地理景观的建构,再到互联网时代资本对网络空间的再造,资本逐利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拓展。以资本逐利为视角,从劳动力商品到社会分工,从碎片化劳动和标准化劳动到灵活弹性用工,空间再造的历史演进伴随着资本在形式上实现对劳动者进行束缚和操控的全过程。现阶段,资本致力于通过网络空间的再造来进行流量制造和节约劳动时间,以增加更多可供人使用网络空间的自由时间,同时资本通过网络空间对劳动者施以更加残酷和隐蔽的剥削,自此,网络空间使得劳动者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总是伴随前进的。生产愈是发展,分工也就愈細致,或者說凡是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同时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的时候。生产的发展促进分工的发展,而分工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实了的。社会內部的分工,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分工具有不同的性质。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資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愈来愈細,这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是,在阶級社会里,由于基本生产資料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中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角色,展现出与工人竞争的“新劳动者”特质。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资本控制与支配劳动的新手段。人工智能的当代应用不会消除人类劳动,而是拓展了劳动形态。剩余价值仍然只能由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雇佣劳动、零工劳动、产消劳动共同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酝酿了一场持久而巨大的新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受人工智能影响后的生产机制,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上对分工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独特性质的忽略,构成马克思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一定的理论缺失,从而产生逻辑推导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理论界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替代范围进行了激烈讨论。基于技术演进视角,划分了六次技术革命,分析历次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及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有助于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对策建议,为解决我国的劳动力转型、失业、教育改革及产业升级等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类现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整体上呈现为延续西方工业思想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劳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劳动功利主义.劳动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强调劳动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将劳动当作获取财富、名利、地位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劳动将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当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可能对人类的谋生劳动造成冲击,进而使人类的生存意义、主体性以及生存本身面临深层次挑战.换而言之,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急需变革.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绝不是只有物质、经济、手段价值,劳动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本体价值,人们理应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塑造劳动幸福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智能革命的发展契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幸福.  相似文献   

14.
劳动经济怎样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呢?理论界一般认为劳动者要流动,报酬水平要反映劳动消耗和人才供求,以发育劳动力市场.但是,我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权利的认可和界定;否则,没有劳动与付酬交换双方的所有权基础,劳动力市场无法发育和形成.我曾经进行过分析:从劳动与产出和增长的关系看,产出和增长除了受劳动力供给和劳动时间供给数量多少的影响外,还受到劳动者劳动行为的影响;而劳动行为从主观上来看,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劳动者权利界定.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权利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机器劳动替代人力劳动从而加大生产效率节约企业成本的一门科学,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研究发掘人类劳动,充分利用人力的一门学科,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并非是相互敌对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互依存。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现行研究方向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源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并且给出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变革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是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模拟,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对于很多行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也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和对会计工作的冲击.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从事基础核算工作的中低端会计人员将逐步被取代,同时,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和挑战,广大会计人员应有危机意识,加快个人成长与转型,做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7.
韩青江 《技术经济》2021,40(1):38-48
通过构建模拟机器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及社会福利动态影响的均衡模型,分析发现:短期内,机器人技术进步对低技能劳动者的薪酬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高技能劳动者和科学家群体的薪酬与就业产生正面影响,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来看,机器人技术进步对所有劳动者的收益与福利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机器人技术进步会促进劳动者就业结构的转移,由低技能向高技能转移,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为了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需要政府进行适时干预,将技术进步的资本收益在不同劳动者群体中再分配以稳定就业与经济增长.为实现智能制造与就业稳定,政府应该稳步推进“机器换人”计划,不可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8.
新型生产-流通关系与产业发展:基于分工协调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工 协调"--现代生产-流通关系的发展目标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促动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与复杂化,传统分工效率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从最初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到规模经济分工效率,进入现代经济社会以后,分工效率则更多地产生于协调经济.现代社会生产迂回程度不断提高,传统分工形成的差异化人类劳动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联系需要.分工效率的实现不再直接产生于分工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目的劳动之间的协同,分工之后的协同与合作,成为决定分工效率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产生以后,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手工工场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内部的分工日益细微,协作更加广泛.大量的管理经验及实践.为建立早期管理理论打下了基础.对早期管理首先做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 776年写了<国富论>一书,系统的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劳动资料和信息化数据化的劳动对象提升劳动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数字技术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没有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的本质属性。资本凭借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以直接和间接方式通过任务企业和众包平台,对劳动者在时间层面的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以及在物理空间的本区域和跨区域等两维度进行双重剥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主体被碎片化、劳动内容被标准化,劳动过程同时受到传统监督和算法控制,加深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数字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核心,束缚人的发展、强化资本势力、加深去工业化和全球数字鸿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