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反过来可以促进旅游开发,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价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运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科研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休闲演艺模式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五种旅游开发模式,为我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度开发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借鉴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开发的重要基础。旅游价值评价是进行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前提。在分析影响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的因素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4个层次,共3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模型。然后以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价值提升对策,希望能够实现遗产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和科学开发。  相似文献   

5.
鹿磊  韩福文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2-134
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教、旅游等价值。由于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度开发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吉林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该省工业遗产的特征、旅游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吉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几点对策,以促进吉林省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以及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分析了石宝寨景区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根据文化遗产的特性,从旅游经济学的视角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为创造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双赢的局面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7.
鹿磊 《特区经济》2011,(11):166-168
工业遗产由物质工业遗产和非物质工业遗产两部分组成。目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始终以物质工业遗产为导向,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效果和意识都不容乐观。本文对非物质工业遗产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非物质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非物质工业遗产赋存现状与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希望提高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性旅游利用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鸿雁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从关注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综合体验,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与经济属性相对的是文化遗产的遗产属性和文化属性,后两大属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价值得以存续和利用的前提。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兼顾三大属性的需要。文章以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遗产如何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开发领域寻求适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     
《今日重庆》2012,(6):13-13
爱上博物馆 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重庆市201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文化遗产宣传月”启动.本攻活动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又化遗产传承为主题,共分“爱上博物馆”、“文化遗产大赛”、“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走进文化遗产现场”、“文化遗产大讲堂”、“又化遗产纪录片展播”等八大板块30项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从5月18日持续至6月9日。  相似文献   

11.
李永乐  陈远生  张雷 《改革与战略》2007,23(12):123-126
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客的感知与偏好对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对平遥古城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分别研究了游客对旅游商品、娱乐活动、旅游吸引要素、住宿地点和旅游服务的感知与偏好.分析发现,平遥古城应该从保护遗产原真性、深化体验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四个方面入手,推动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价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在对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开发模式和开发效益等问题.分析了北京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并由此提出了北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玮  沙润 《特区经济》2006,213(10):240-241
民俗博物馆作为遗产类博物馆,其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当代的遗产管理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遗产经济学视角出发,依据其原理,通过对目前国内多数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为中国民俗博物馆的旅游开发原则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伍鹏 《特区经济》2008,(4):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应通过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结合等措施加强保护,此外,还应将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实现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才能够提升宁波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林宇  周慧  胡倩 《开发研究》2021,(4):130-136
"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对民俗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联性,分析了"水族舞"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让"水族舞"进景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以及加大"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等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果 《特区经济》2014,(9):205-207
遗产廊道是线性文化景观上形成的概念,与绿道紧密结合,集休闲旅游、文化和生态保护于一身。本文分析了潞城市现有的旅游业资源,指出其当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城市绿地规划,形成遗产廊道系统来提升城市旅游品质的发展模式,并探讨了不同层面上遗产廊道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形式更趋差异化.但是,当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依然存在产品形式雷同、产品内容单一、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将对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可以有:创意农业、工业旅游、节庆旅游、影视旅游、特色演艺、特色产业、博物馆旅游、阅读之旅等.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尊重文化的价值和规律.二是注意活态保护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三是要深度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四是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苗疆边墙体系是明清政府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而在湘黔边境地区构筑起的一套建筑体系。苗疆边墙体系不仅见证了苗汉人民斗争与融合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风水理念及建筑技艺,具有较高的价值。作为跨区域的线性遗产,苗疆边墙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通过构建遗产廊道,能够有效保护遗产和进行旅游开发。遗产廊道主要分为三个系统: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持系统。三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苗疆边墙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9.
遗产廊道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在较大范围内保护历史文化的新措施,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精华段落,拥有数量多、级别高、垄断性强、历史文化价值大的历史遗存,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黄金路段和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域,构建遗产廊道具有重大意义.河西地区作为跨区域的线性遗产,采用遗产廊道进行遗产旅游开发,构建河西遗产廊道旅游合作支持系统和构建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模式,能够更有效地保护遗产资源并发展遗产旅游.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本文论证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