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劳动关系不明确、社会保障不足、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等。因此,在“数字+就业优先”的战略指引下,通过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和企业用工等多个维度探索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路径。本文认为应在“数字+就业优先”战略的指导下,完善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律保障体系,提升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本文讨论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影响.本文认为新就业形态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加以概括.目前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表现为创业式就业者、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以及其他新业态下的就业模式.作为全新的劳动力资源分配方式,新就业形态对现有经济社会运行以及经济主体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凡 《现代企业》2022,(5):95-96
<正>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当前,最突出的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律保障问题,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按照天津市领导的指示要求,市政府参事室组织调研组围绕新就业形态进行专题调研,就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23,(1):9-11
2022年12月3日,由中国就业促进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新就业形态和创业指导专家组指导,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研讨会”在线成功举办。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出席会议并致辞。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数字中国产业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学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  相似文献   

5.
<正>疫情期间,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产业逆势上行,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职业,新业态就业规模和占总就业比重逐年递增,成为稳就业的一支生力军。同时新就业形态具备特有的岗位特征,打破传统8小时工作制,劳动者选择工作时间自由度提升;打破传统固定工资制,劳动者依据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整体上跨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互联网平台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的就业模式,形成了新的就业形态.文章主要分为新就业形态产生的背景、特点;河北清河城企业的调研分析;新就业形态调研总结四个部分,深入了解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当前劳动者就业特别是灵活就业的重要方式。为全面了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和权益保障方面的情况,贵州省人社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围绕平台经济运行情况和平台企业劳动者就业现状及权益保障等问题开展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贵州省调研反映的情况、提供的思路,颇具普遍性,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就业》2023,(6):1-1
随着数字经济平台业务不断拓展,就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日俱增。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期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工人数达4.02亿,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其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就业形态给就业市场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新机会。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新就业形态方兴未艾,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为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推动新业态的健康良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又如何克服不利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实现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22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社局紧紧围绕县委“4556”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人社领域稳经济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县域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以打造“静宁果农”国家级劳务品牌为契机,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直播销售员等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新就业形态领域职工特点的服务新方法和新模式,充分整合就业资源,实施全方位人社服务,赋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正>"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个具有高度前沿性、复杂性的大题目。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实践尚在探索初期,理论研究仍处于破题阶段,多交流有助于兼收并蓄、行稳致远。围绕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问题,分享几点思考心得。一、新就业形态可能代表着发展方向首先要做个判断,新就业形态是短期过渡性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定位不同,社保的模式、方针和策略迥异。  相似文献   

12.
2021年12月23日,由中国就业促进会指导、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办的"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四届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线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莫荣参加会议并发言、首席专家刘燕斌线上参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就业》2023,(4):9-12
<正>按:在中国就业创业高峰论坛上,围绕“热点探索:新就业形态”主题,海南智源就业创业研究院理事长李妍菲,阿里研究院副院长谭崇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麦斯特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蒋存龙进行了精彩发言和评论,本期进行摘要刊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绿色”为标志的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无污染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绿色经济”蕴含的巨大就业潜力,并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把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引导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积极推进“绿色就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首位,强调稳增长首要的是为保就业,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22,(11):16-17
<正>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新职业。2019年以来,人社部连续发布5批次74个新职业。重庆市积极服务新经济、新就业需求,大力做好新职业培训评价工作,2020年以来,开展新职业培训超过6.2万人次,投入补贴资金近2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试验区,为优化新经济环境、服务新就业形态、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变革,新业态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成为了打开新职业大门的钥匙,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为了更加充分了解到新业态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影响,展开了本次调查。调研背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39次,从“六稳”到“六保”,党中央均把就业任务摆在首位。疫情常态化影响下,毕业生群体仍旧面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经济下行压力、研究生扩招等带来的滞后效应,这样的形势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新形态、新职业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8.
崔良 《中国就业》2022,(4):28-29
<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之首。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的重大政策,山东省人社厅下发了《山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着力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实做细。威海市人社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有关工作要求,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纳入培训体系中,在全省率先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训项目,实现更多毕业生高品质就业,促进青年人才留威,也为全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提供了有实效、易复制、可落地的发展“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为制造业优质企业的交汇点,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有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多次强调要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自2012年国务院提出鼓励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以来,有关部门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量质齐升、技术领先、强链补短、预期向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经济日渐发展,中国私营企业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新增长点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依托,是安排就业、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私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私营企业协会的建设、开展创业教育及培训等大力发展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