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浩 《企业文明》2022,(9):33-3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做好电力先行官,架起党群连心桥,用心用情助力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争当赋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2.
<正>返乡创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抓手。近期,为准确掌握返乡创业情况,进一步开展好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湖北省宜昌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成立课题组,对该市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基本情况返乡人员男性占比较多本次调查的返乡人员中男性占61.11%、女性占38.89%;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9%、25至35岁的占43.57%、36至45岁的占29.24%,46至55岁的占18.13%,55岁以上的占6.43%,年龄以25至45岁居多。  相似文献   

3.
<正>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经,还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新基建赋能乡村建设,将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二十大以来,数字乡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堵点,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耦合模型和静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路径,着力于助推乡村建设和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根据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信息,采用创新型数字乡村的构造,利用熵权法,扎根理论等研究分析数据,为打造数字乡村提供更有利的数据和方法政策。这对引导数字经济积极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有力前提之一,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是农民拓宽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深入山东烟台农村,探访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的齐鲁样板。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哈尔滨市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和“创意设计之都”的大环境下,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和创意设计作品,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改变。另外,探索党建活动的新形式,实现高校育人产教融合的新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国家审计赋能乡村振兴问题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有必要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新时代五年”(2018~2022年)乡村振兴审计的有关研究成果。为此,首先结合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介绍了核心期刊文献发表的总体概况,发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研究并不丰富,但热度却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然后对已有文献从乡村振兴审计的基础理论、乡村振兴审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以及基于不同侧面和视角的乡村振兴专项审计四个方面进行了划分、梳理与回顾,最后在评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家审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旨在对国内学者了解和掌握乡村振兴审计的研究进展有所裨益,同时为审计机关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长期重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 0 1 8年9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之后又反复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萌  郭帅旭 《经济界》2022,(5):91-96
数字农业作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依靠。然而,因长期以来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数字农业认知与认同不充分等综合影响,仍存在阻碍数字农业普惠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特色模式,可概括为:网织乡村、趣留人才、数控风险、数字化治理等。为完善新时代数字农业发展架构,提出加强数字农业基建、培育数字化职业农民、构建数字预警机制、完善数字赋能政务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尚孟可 《活力》2023,(2):154-15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逐渐超越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对乡村治理主体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丰富于现代化建设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文化血液。因此,明确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及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并根据其价值意蕴进而找到现实路径,有助于将红色文化切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落实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在党建方面更是有着胜出其他行业的独特优势。本文从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以国企党建优势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做法为例,围绕“三发挥三争当”,探讨总结国有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延红萍 《活力》2022,(24):69-71
从内容上来看,红色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野下,红色文化的三个方面分别对乡村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起到作用,践行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应发挥思想引导的作用,助力乡村树立文化自信;发挥科学、客观的物质文化资源,为乡村建设的切实发展提供助力;利用稳定、高效的红色制度,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准绳,从三方面形成合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14.
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既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亦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数字技术凭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及减少信息不对称等优势,可切实推进乡村经济、治理、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但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涉农要素供给不足、乡村数字治理水平低下等内生性因素依然存在,制约着新型数字化技术向乡村渗透的深度与广度。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需释放数字红利,着力缩减城乡“数字鸿沟”;坚持多管齐下,强化涉农要素有效供给;创新治理模式,构筑数字乡村治理网络;注重分类指导,精准嵌入新一代数字技术,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村庄红色文化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从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角度,以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为研究案例,挖掘村庄红色文化的潜在价值,分析村庄红色文化的政治引导、经济带动以及文化育人等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究村庄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村庄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期望为村庄红色文化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就业》2023,(11):32-3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标。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人社局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要求,探索“一主多元”就业模式,精准发力、定向施策,千方百计稳岗就业,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86元,同比增长8.6%。  相似文献   

18.
石小茹 《活力》2022,(24):105-107
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上,把创新作为基本的支撑和引领,这俨然已经成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当前,三农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的全面振兴应该将产业振兴摆在核心位置上。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成绩是十分优秀的,同时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乡村产业振兴中科技创新引导能力不强,乡村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衔接力度不强,创新驱动体系不健全,创新驱动载体不突出,创新驱动政策不完善。与之对应,应该从乡村产业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水平、创新人才机制、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提高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村产业,使乡村实现振兴的目标,是落实国家“三农”战略,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乡村生活质量的保障。发展乡村产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将乡村产业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才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对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分析了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和别的鸡不一样,我们的黑鸡全身羽毛是黑色的,背部呈现U字型,肉质鲜嫩.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柯村镇胡门村黑鸡保种场内,村书记胡成来在育成室内一边观察黑鸡一边向笔者这样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