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农业的特殊属性,许多金融机构面对农户或农业企业始终存在惜贷少贷的心态,导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资金缺口。因此,本文立足于普惠金融的视角,对现代农业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展开讨论。通过对普惠金融与现代农业相关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普惠金融有助于创造现代农业价值,提高现代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现代农业抵风险能力,因此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普惠金融视角,提出了现代农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户融资难为切入点,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础上进行整合和相关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满足农户融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等重要价值,但也发现农户自身金融排斥现象严重、融资门槛较高、金融安全问题频发等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农户、金融机构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更好地释放农村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基于两个次序选择的三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1)需求方配给是农户面临的主要信贷配给类型,只顾及供给方配给将低估信贷配给的规模。农户遭受需求方配给的原因在于高信贷成本和自身信贷信心的缺失。(2)金融科技有助于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促进农户信贷需求的表达。(3)金融科技主要从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和降低贷款风险两方面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总之,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农户面临的信贷配给起到了缓解作用,对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由于涉农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金融机构面对农户时往往存在惜贷心理,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而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缺口。但就目前来看,普惠金融体系下现代农业融资还面临着征信评级制度亟待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服务质量不高,未能实现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结合;人才发展环境不佳,人才培养方式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亟待优化等困境,这使得普惠金融的扶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对此,还需通过优化征信评级制度,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从而突破普惠金融体系下的现代农业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5.
王磬  黄彬 《农业经济》2023,(3):112-114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大化释放农村生产力,鼓励创新进而激发农村经济建设活力。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如金融风险居高不下,普惠金融的定价模式导致逆向选择行为,许多金融机构难以触及广大的农村地区等。通过探究和借鉴日本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提出加快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对策:加强农村征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必要可靠的数据资源,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正处于振兴和加速转型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发展亟须新的突破,企业的科技创新将起到极大作用,其所依赖的融资能力也至关重要。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本文提出“区块链+科技金融”的概念,分析“区块链+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逻辑关系,探讨“区块链+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应用模式,提出“区块链+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英国政府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而采取了多项措施,并结合科技,在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2019年9月15日-9月28日,农发行赴英国专题研修班课题组进行了为期14天的学习培训,初步了解了英国的普惠金融与金融创新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298个地市级城市2011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户创业显著缩小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排斥程度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结构性差异密切相关。未来在政府层面,应加强数字金融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创新均衡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优良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在金融机构层面,应加大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在农民层面,要积极学习数字技能以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变更,我国的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发展转移,但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却不曾动摇。农业是所有产业的基石,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如何更好、更高质量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肩负的使命,如何转变模式、创新体系,发展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成为新时代不可逃避的任务。在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党中央明确指出要给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多种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金融是各行各业的"血脉",发展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自古以来,因为农村地区一些现实阻碍的存在,农村都是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地区。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探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提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从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农户金融发展权的要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出发,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应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问题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等,提出普惠金融体系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制度的设计,包括完善立法、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等,以改善普惠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1.
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从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农户金融发展权的要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出发,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应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问题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等,提出普惠金融体系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制度的设计,包括完善立法、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等,以改善普惠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时间交易成本模型分析了信息通讯技术对农户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并结合2014年CFPS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技术对农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可以促进农户普惠金融发展。与不会使用互联网或者会上网人数较少的农户相比,会上网和上网人数较多的农户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相比于方便到达金融机构的农户而言,在远离金融机构的农户中,技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如何通过技术提升农户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普惠金融"是指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已在2013年底纳入了我国党的执政纲领。通过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为例子,有助于了解国内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普惠金融的情况。互联网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区域限制等传统发展瓶颈,其与发展普惠金融有高度契合点,指出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借力互联网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并最终实现普惠的目标。同时指出在我国国情下商业银行要警惕盲目的急功近利发展风险等,并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传统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应加强统一认识,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又必须坚持以商业的原则做好风险管理,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事前风险甄别和事后风险监测,从而保障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但由于改革过程中遇到多重制约因素,改革成果并不明显,农户融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民依然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农户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户生产生活水平提升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继续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增量改革力度,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促进民间金融正规化建设,缓解农户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数据库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库统计的数据,选用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以及不同林业收入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户林业收入,关键性影响作用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为农户带来的移动化、实惠化、信用化和便利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低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对中等收入水平农户和高收入水平农户的林业增收效应显著;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家庭借贷约束,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促进农户林业投入,从而提高农户的林业收入。因此,为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应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普及、完善体系制度以及制定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开发创新专门的金融产品、信贷技术和服务手段,量身定制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特点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传统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抵押约束"的三大困境,是农村普惠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本文在梳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划分为三种模式,并深度剖析每种模式对应的典型案例,总结其运行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对接农村市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家冀  张桐  王钰 《山西农经》2022,(16):189-192
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区块链赋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既有文献进行分析,选出与其相关的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使用ISM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区块链、供应链类型、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效率、信用风险、社会资本6种因素对农户融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供应链类型、应用区块链是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深层根源因素,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效率是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中层间接因素;6种因素通过两条路径分别影响农户的融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当下我国农业经济处于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技术引进与管理方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本文提出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同阶段发展的融资需求与金融相结合,鼓励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以政府扶持引导为主,加强对商业金融的引入,当商业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逐渐应用成熟时,将公共金融逐渐淡出。  相似文献   

19.
数字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于触达范围有限、效率低、普惠性不足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助力纾解数字农业融资困境同时也助推了数字农业的高效发展。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文章提出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蓉 《中国农业会计》2023,(22):115-117
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各县(市、区)2019—202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向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居民消费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中介作用,即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