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城市化是一定区域内人口由封闭的乡村向开放的城市集中的社会过程,它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从本质上说,城市化是创造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外在形式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城市化意味着大量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工业发展作为主要推动因素,使人口城市化成为必然现象。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人口将逐步减少,非农业人口逐步增加,继而城市人口增多。这是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人口城市化的历程不同,其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地域广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特别是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这一显著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既有现实的紧迫性,又有发展的长期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相联系的人口城市化城镇化路子来。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有序流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紧有关立法工作,使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工作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如制定《人口迁移法》和《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制  相似文献   

3.
钟农 《致富天地》2004,(12):14-14
国外没有像我国这样的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城乡差别也不那么壁垒分明,所以人口流动相对自由宽松。但流动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毫无管理,世界各国政府的人口管理部门都对农业人口外流采取了各自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外出1天以上的大陆流动人口总数已超过7000万人。有人按年增长率10—15%计算,目前,大陆流动人口总数已达1亿左右。据北京市调查,60年代中期流动人口仅10几万人,到1982年翻了一番多,达到30万人,到1989年又猛增到131万人,7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101万人,到1993年,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口部分已超过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以上。人口流动或人口迁移是重要的人口社会现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美国年均国内人口迁移率为千分之二百,日本和前苏联为千分之六十到千分之七十,印度也达到千分之三十。可以预言,当我国流动人口达到4亿,总人口中每千人中有六十人异地兴家立业的规模时,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管理方式、人口与发展将会出现崭新的格局。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自发状态。然而,人们在做迁移或流动的选择时,恰恰遵循着一种普遍的原则,任何迁移或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百度LBS大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百度LBS平台大数据,运用GIS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我国334个地级市人口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我国城市间人口出行流动的复杂性网络特征.大部分城市节点的入度与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人口流动上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城市间人口流动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人口集散程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整个网络在空间上具体呈现“两大四小”多中心网络格局,空间组织上则以择优连接以及局部的邻近连接为主,空间距离依然是人口流动的重要束缚力之一.通过复杂网络指标测算分析,人口流动网络具备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特征,表明现实世界中全国范围内城市间人口可以跨越行政等级界限自由流动,网络化特征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 一、人口转移流动的含义和特征 人口转移流动问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转移流动呈不断加剧态势。科学地、合理地理解和搞好人口转移流动问题对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提高广大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人口转移流动问题的含义 人口转移流动是指人口或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半年)由某一些地区(本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托达罗模型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证明: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也没有看到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托达罗提出的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模型,只是控制了城市人口不会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增长趋势,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托达罗模型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不能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反而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吸取经验教训,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加紧对人口流动迁移趋势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及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的历史数据比对,从省际层面和城市层面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并结合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商》2015,(24)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也使得人口流动程度越来越大,大量劳动力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流动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十分明显。宿迁是江苏省省辖市,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人口流动对宿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宿迁生产总值,促进了宿迁劳动生产。本文将针对人口流动推动宿迁城市化的经济影响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借用反事实因果推论框架,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样本和倾向得分方法,从城乡和省区的角度讨论了人口流动对生育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并以各省区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为数据基础,利用分层线性模型讨论了各省区政策生育水平对人口流动的异质性平均实验效应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流动有助于降低生育水平,但降低幅度在城乡与各省区间的差异体现了人口流动的异质性影响作用;流动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幅度与各省区的生育政策呈正向关系,即政策生育水平越高的省区,人口流动导致生育水平下降的幅度越大.各省区的生育政策对人口流动的边际平均实验效应的影响作用在时期指标与终身指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流出省份的生育政策并不影响近期的时期生育水平,却会显著影响终身生育水平.人口流动与生育的关系需要从终身的长期的角度予以深入考察,特别是两者的时间顺序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势头不可阻挡.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5亿左右,并且其增长势头仍然强劲;与此同时,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依据市场规则配置,岗位的频繁转换和地点的不断变更,使中国人口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迁移流动的局面.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改变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而且对我国国防建设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外人口迁移和流动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人口迁移和流动引起的社会变动作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但有关人口流动与区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人口流动的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的不多.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加以实证分析.流入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区域间人口的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于区域内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河北省与我国其他省市一样,流动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较为单一的流动模式向多元化流动转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河北省在农村人口流动上表现出特有方式。本文首先对河北省农村人口流动的各方面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特有的农村人口流动模式做原因剖析,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上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农村人口流动规律,对农村人流动宏观和微观调控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起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决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地原因是迁移的预期净收入;二元劳动力市场造成的价格歧视和劳动力进入成本并不能解决城市的下岗失业问题,相反使城市的就业容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姜晶 《财经界(学术)》2014,(32):282-282
曾经户籍制度是限制我国人口流动的巨大障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户籍制度所进行的深入改革,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加,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这对推动我国流动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曾经户籍制度是限制我国人口流动的巨大障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户籍制度所进行的深入改革,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加,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这对推动我国流动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所谓流动包含劳动力由传统产业地区向现代产业地区流动、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劳动力过剩地区向劳动力缺乏地区流动。这些流动动因往往相互叠加,难以单独识别。推拉理论将这些因素划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范畴,解决了劳动力流动因素的识别问题。本文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定量研究劳动力流动的模型Todaro系列模型的演进发展过程及其应用于实证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调查统计数据的编制及社科调查的维度框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都曾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过贡献,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的状况,决定了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强调依靠工业扩张来吸纳剩余劳动力,而忽视以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吸纳劳动力。与刘易斯的人口流动模型相比,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更接近我国现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要靠工业扩张,还要依赖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推动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家庭化是当前和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不仅符合家庭的基本需求,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利用流出地人口调查资料,从家庭成员流出顺序和流出间隔的视角,运用多状态模型分析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但仍有40%的夫妻处于分居状态,个人、家庭和环境因素对家庭化流动均有影响,其中子女对家庭成员流出有阻碍作用,但对家庭化流出有促进作用.认为对家庭化流动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并建立一套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大、中小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不足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我国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小城市不仅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城镇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其吸纳城市人口的主体。从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来看,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和流动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