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已经积累起了足够强大的势能,但也陷入了"为大而大"的误区,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追求层次,至今仍然停留在追求规模、资本、设备等"硬实力"的层次。而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通用汽车的破产求生已经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规模其实并不最重要的。是到了要改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是到了要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企业应当将企业升级的重点从"硬实力"的扩张,进化到追求"软实力"的阶段"如果从企业的发展史来看,中国的很多企业确实发展很快。但很多企业往往在前面的90%做得很好,但却缺乏后面10%的部分。那么德国公司的管理方式,就是在最后的10%特别全面,特别详细,特别注  相似文献   

3.
表面上看,软实力与硬实力似乎是对立的,实际则不然。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4.
纯粹地运用资本竞争是一种无力的竞争手段,同样,过分地依赖于资本投入而缺乏强大的社会公众、客户及相关利益群体支持的发展也是脆弱的发展方式。越是在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越需要依赖于软实力这种包含着社会认可、公众支持的力量谋求突破。  相似文献   

5.
企业软实力整合时代的管理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是虚妄空谈吗?直到今年从天而降的罕见雪灾,基于硬实力而多年自我感觉良好的国人,才惊骇发现:我们在软实力上的薄弱几乎是致命的!国家如此,企业亦然!  相似文献   

6.
打造企业“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企业研究》2007,(9):15-16
2007年的“财富500强”已经出炉.排行榜显示中国企业再有突破,今年共有3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中石化集团成为中国公司首次进入前20强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有了极大地发展。中国的强势崛起,给既有的世界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世界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也适应着世界的变化。在日益变化的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必须找到自己的历史定位,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政策与管理》2008,(11):8-8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让人久久无法从悲恸中走出。从震灾发生到举国哀悼,一周的时间里,我们的心灵被次次地刺痛,又被次次地感动。已经记不得多少次被眼泪蒙住了双眼,但永远会记住举国默哀的三分钟里,被肃穆与感伤凝固的时司和让人撕心裂肺的警报与鸣笛声。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06,(2):24-34,36,38-39
在入世4年的时间里。我们饱尝胜果,也深受其害。我们赢得机会,也历尽艰辛。我们企业不应只做价格的颠覆者、自由竞争的受益者、规则的制定者。在WTO变局中,在历经敌视、误解,甚至抵制之后,我们也应该学会“双赢”、“多赢”、“和谐”的商业思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在思考,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驱动力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英国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有一个经典的答案,市场经济是由消费驱动的,就是市场经济是由需求推动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正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这三个重要驱动力推动而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改革开放30年之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特别是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硬实力、硬件要素主导的博弈,转向软实力、软件要素主导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于软实力竞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在综合实力上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特别是软实力薄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复杂,竞争程度亦日益激烈。中国企业若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长久的成功,仅仅依靠纯粹的规模、财力和结构定位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需着力培育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软实力”概念最初是由关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在理论研究中,他将军事、经济、科技等力量称为硬实力,而将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等称为软实力。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当今很多学者开始把软实力建设引申、应用于企业,并逐步形成了软实力现代管理科学。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硬实力一般指企业的设备、厂房、资本、人员、产量、  相似文献   

14.
软实力概念最先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一奈于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在此前的几十年中利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就一个企业而言,同样有软实力和硬实力之分。  相似文献   

15.
罗建波 《新远见》2008,(5):40-54
中国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海外学习汉语的总人数超过4000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热捧,中国智慧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全面融入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树立。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JoshuaCooperRamo)率先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并将之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他说:中国"以惊人的榜样力量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国影响作为显示实力的主要手段。"此后,中国发展模式开始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软实力及其可能引发的国际权力转移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及时分析中国软实力现状并据此拟订适时的外交政策,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晓 《中外管理》2008,(2):16-16
用“管理文明与中国企业成人礼”作为本文的主题,起因于《中外管理》2007年以此为主题的论坛(上期对此已作报道)。也因这次论坛,更增添了我对这本杂志各位同仁的敬意。我确信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的刊物,不仅报道和研究一个时代,而且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一个时代,帮助中国企业进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升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同样存在着一个培育软实力的问题。据观察,成功企业的软实力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8.
黄鸣 《企业文化》2008,(3):43-44
我借用人们曾说过的“成长与长成”来延伸我对“企业成人礼”的观点,成长是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特征是快速。长成是可持续的成长,就是成熟。无论是成长还是长成,突破性创新是唯一不变的基因。成长的起点是从一无所有开始,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突破一个个市场,最后突破出来一个发展型企业。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企业再一门心思突破,最后发觉力不从心、体力不支慢慢衰老,很多的企业就是这么消亡的。所以,我们特别要关注中间成长、成熟的过程,为使这个过程持续得好,我总结了五点为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方贺 《新远见》2010,(8):53-59
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不仅表现在硬实力方面,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竞争烈度加剧,更多地反映在软实力竞争层面。在国际人权领域,人权的不同发展模式已逐步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权领域逐渐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人权事业的  相似文献   

20.
提升企业“软实力”——战略公关模型构建与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构建了企业“软实力”的四力结构模型,将企业“软实力”归结于形象影响力、资源整合力、文化制导力以及环境应变力,从多个角度对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途径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读,提出了战略公关理念并界定了战略公关框架的四个维度,对机制管理、形象管理、策略管理、绩效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