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统筹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经济层面的问题,也包括政治、文化层面,但基本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要破解“三农”难题,走出农业发展的困境,必须从实际出发,站在“三农”之外,重新认识和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运用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两种手段,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应该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研究城乡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一产业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核心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广大农民的广泛共识和期盼,也是农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着力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丽华 《农业经济》2007,(10):18-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相似文献   

5.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探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民收入情况表现出两个特征:⑴阶段性:1978~1984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全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一五”规划都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地位。对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均达成高度一致,即都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农民。并且都明确指出这一建设主体不再为传统意义的农民,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的“新型农民”。于是,“新型农民”成了新时期农民的新称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民进行一个较为清楚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城乡财税统筹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这是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党全社会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任务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离开了包括农村在内的对现代化的统筹思考,而采取“城乡分治”的战略,必将大大推迟我国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党中央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经验教训,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公共财政与贵州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问题。存当前,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还是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问题。为此,我们总结分析“十一五”期间金山隧农民增收的相关要素,  相似文献   

12.
<正>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两项重大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课题。一、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情况分析(一)收入基本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一方面表明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和重点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历史性的新阶段,必须加大各方面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粮食企业是国家重要涉农企业,一直致力于“三农”政策的贯彻与实施.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实现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促进粮食安全,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规划的实施,为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粮食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面对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各级粮食部门努力转变观念。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贴近“三农”、搞活粮食经营的新路子,实现了农企双赢。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是近年来困扰“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尤其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加快减贫致富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国小康目标的最大障碍。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处滇西北怒江州的福贡县的县情实际,就边疆地区民族贫困地区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民增收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和市、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更宽领域、更高层面、更广视野来审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治本之策,加快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突出农民增收核心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江苏省东海县就如何围绕农民增收核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民实现增收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农村稳定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目标。其中,农民增收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来看,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