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是我国百年乡村建设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空间对乡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民国时期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民众茶园、农事展览会/陈列馆(室)、民众图书馆、民众公园与体育健身场等形态,发挥着社会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文化革新、组织民众等功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实践对当代的启示有:围绕乡村公共生活紧扣群众需求发展空间,结合多元媒介及文化服务挖掘空间的复合多功能,空间建构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空间发展中新社会动员模式的生成等;从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发展策略等方面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3.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积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多种优势。缺乏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丰富和信息素养贫困的矛盾突出、数字技术支持乡村经济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等多个问题,是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为此,要持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借力信息技术培训化解农民群众的信息贫困难题,持续优化我国数字技术支持农业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以有效适应数字乡村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为我国乡村经济取得更持久、可持续的发展蹚出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和有力保障,是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满足乡村多元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要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高重视程度,找准实现路径,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乡村文化空间品牌。  相似文献   

5.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低碳经济的热潮。尤其在我国,由于面对着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乡村旅游向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试图从功能的角度重新解读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以期在解决传统乡村旅游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乡村旅游的美学功能、保护功能、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和集约功能,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付婷婷 《山西农经》2024,(2):150-152
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农村产业转型、促进农村智能化发展与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此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旅游型乡村是"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乡村转型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后生产主义"背景下,乡村公关空间会发生以"去农化"、空间商品化与多功能化为机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可是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农村建设的进程,阻碍农村的快速发展,在这些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退化。本文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简析,进而提出构建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对策,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建议,存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宇 《山西农经》2020,(9):136-13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地位愈发凸显。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良好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徐州市先行先试,于2019年起在江苏全省陆续推行。实施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有助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生态宜居环境,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江苏省邳州市为典型案例,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诠释的基础上,基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设计原则”,从自主治理角度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五大关键因素;采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村组织、村民三方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利益诉求及角色定位;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江苏实践给予系统解释的基础上,揭示其制度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建立一个由双主体即履行政府职责的公共财政和代表乡村居民的乡村社区财务构成的乡村公共经济。本通过分析乡村公共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双主体治理乡村社区所需的制度保证,即民主理财机制的健全和乡村社区的重新规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分类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助力乡村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文章基于S省M市1 086个村庄9 169份村民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村民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村民对村庄现状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满意度较高,而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村民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外迁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不进行空间重构的意愿,其中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分类发展的重点方向;(3)男性村民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更强,村民年龄越大则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越明显,学历越高则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越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的农户更倾向内调型空间重构;(4)提升“产业兴旺”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村民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提高“生态宜居”满意度会显著降低村民的空间重构意愿,这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安排、一种模式的重构标准和一次性的重构设计。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兴发展路径。准确认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把握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依据,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落地的前提。文章在基本认知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前提下,总结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基层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性构建了包括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的农民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和双重身份精英表征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依据自主治理理论,架构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65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村景观设计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尊重、挖掘并继承乡村特色文化,并兼顾外在的生产景观设计。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理念不合理、前期调研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资金不足等,导致乡村景观的特色及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应当树立科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等融入乡村景观规划方案,提升乡村景观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多渠道筹集乡村景观设计资金。  相似文献   

16.
振兴乡村是建设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三农”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建成数字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处于数字乡村发展初级阶段,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或者发展模式,并且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发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黑龙江省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整体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建成七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文章对于黑龙江省的数字乡村政策和发展现状从数字政务建设、数字农业建设、数字农村建设、数字经济建设的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并针对其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数字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等景观设计的3个原则,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生态性景观及乡村生产性景观"等,最后提出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乡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以广东省肇庆市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例,通过对乡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对比分析,研究指出:加强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能满足乡村人民运动健康、开展活动、乡村风貌建设等需求,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增量,为高质量提升乡村体育服务做好铺垫,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差距,开展体育活动能带动乡村体育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乡村人民对美好体育运动的需求,助推乡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实施,促进体育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丰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有效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巩固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问题、资源和方法,对如何推进农业新产业培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实现精准扶贫,提升职业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探究。[方法]文章通过对苏州地区区域公共品牌的实证分析方法,借助对比和数据研究,立足区域公共品牌重构的创新思路,发现区域公共品牌运营中现存的突出问题,提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落脚点是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有效供给、农民增收。[结果]加强产业融合新思想,突出借助区域公共品牌进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新视角下,提出了成立苏州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协会,"双品牌"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确立区域公共品牌准入和评价标准,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乡村生产智能化、拓展区域公共品牌内涵,文化互通打造乡村"大国工匠"特色产业、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多元主体,产学研用助推乡村社会进步、建立区域品牌智能传播虚拟体系,互联网监管保障产业生态化等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等主要措施。[结论]区域公共品牌重构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