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所的应用不断加深,其逐渐演变为员工工作的协作者,人工智能的使用对员工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索。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分别从“温度”和“效率”两个视角出发,探讨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团队建设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调节作用。本研究对使用人工智能开展工作的全职员工开展三阶段的问卷调研,通过对收回的360份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当团队建设较弱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职场孤独感的正向影响较强,而当团队建设较强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职场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影响;(2)当团队建设较强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心理可得性的正向影响较强,而当团队建设较弱时,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心理可得性没有显著的影响;(3)团队建设越弱,人工智能使用通过职场孤独感对员工社交性网络闲逛产生的间接效应越强;(4)团队建设越强,人工智能使用通过心理可得性对员工工作绩效产生的间接效应越强。本研究有助于深化人工智能使用对员工影响的理解,为组织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同时,规避其潜在的消极影响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考察企业员工就业能力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不安全感在二者间的可能中介机制.在对470位企业员工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业能力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生涯满意度这两个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核心方面;(2)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3)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工作不安全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组织创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员工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离不开员工对职业意义与信念的体会。然而,职业召唤在刺激员工创新行为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角色理论,探索了职业召唤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本研究以中国创新型企业236名员工为研究样本,路径分析和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职业召唤既可以通过工作繁荣推动创新行为,又可能通过工作负荷阻碍创新行为。内部人身份感知是上述双刃剑效应的重要边界条件。当内部人身份感知高时,职业召唤对工作繁荣发挥促进作用,工作繁荣在职业召唤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越强。当内部人身份感知低时,职业召唤对工作负荷发挥抑制作用,工作负荷在职业召唤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越弱。本研究为企业如何指导员工职业信念与价值管理及有效创新管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以18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探讨了知识隐藏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及任务互赖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正向影响知识隐藏间接对员工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3)任务互赖调节了工作安全感与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对知识隐藏的影响越弱,反之越强;(4)任务互赖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的负向影响体现为第一阶段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即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通过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使其对职业的替代效应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及其区域比较的研究较少且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状况对其进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估。本文将美国O*NET职业体系与《中国职业大典》进行匹配,利用O*NET各职业的技能特征评级和IFR年度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运用LASSO回归、随机森林分类器等方法 ,提取影响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关键职业技能特征变量,测算我国职业大典中各小类、中类和大类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率,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七个大类职业的平均职业替代风险为63.23%,职业替代风险整体较高。进一步地,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在中类职业层面处于高替代风险的劳动力规模,检验了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性别比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为动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持,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稳定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对员工职业发展构成威胁,从而降低员工职业满意度。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探究上述现象及其发生机理。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考察人工智能冲击意识对员工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基于353份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冲击意识负向影响职业满意度。工作压力在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职业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学习目标导向负向调节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工作压力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职业满意度之间经由工作压力的间接关系。然而,规避目标导向和证明目标导向正向调节工作压力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冲击意识与职业满意度之间经由工作压力的间接关系。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也能启发员工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冲击,指导组织如何采取措施提升员工职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通过构建数字平台以适应动态复杂环境。员工在此环境下投入主动变革行为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未知性与风险性,而平台型领导具备平台搭建、变革规划以及包容等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产生变革行为时潜在的不安全感,因此如何在平台型领导下激发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值得探究。本文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数字信息环境下平台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激发路径模型,探究与检验中国情境下平台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中介机制,考察传统性与价值观匹配的交互调节作用。基于对北京、上海等地9家互联网公司的270份两阶段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平台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传统性和价值观匹配均正向调节了组织支持感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关系;传统性与价值观匹配的交互项调节了组织支持感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节了组织支持感的间接效应。本研究对企业平台型领导者应对中国情境下数字化变革、激发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工作压力的二维结构为出发点,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员工沉默行为作为结果变量,重点探讨了组织认同这一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都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面临挑战性压力时,个人对组织认同感高的员工,其沉默行为明显低于组织认同感低的员工;3组织认同对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鉴于员工内部揭发能有效阻止企业中的非伦理行为,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员工内部揭发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员工内部揭发的伦理性,认为伦理型领导能够降低员工的道德推脱意识,从而正向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向;员工感知的社会责任感正向调节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道德推脱的作用。本文通过三个阶段的数据收集,得到232套有效问卷。实证结果表明:(1)伦理型领导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愿;(2)道德推脱在伦理型领导和内部揭发间起中介作用;(3)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对道德推脱在伦理型领导与内部揭发之间的间接关系起到调节作用,也即只有当员工感知到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时,伦理型领导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向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内部揭发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有效促进组织内部揭发的途径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3的经验证据,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与股权资本成本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环保投资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环保投资存在一个临界点,高于该点时企业环保投资越高股权资本成本越低。进一步验证环境管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环境管制强化了企业环保投资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倒U型关系,当企业环保投资低于临界点,与低管制的企业相比,高管制企业的环保投资对股权资本成本的正向影响更强;当环保投资高于临界点时,“创新补偿”占据主导位置,高管制企业的环保投资的增加将引发股权资本成本更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工作投入在教练型领导激发员工创新行为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机制,依据自我损耗理论分析当前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午间工作活动发挥的调节作用机制,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析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的调节效应,从而构建一个双调节模型。通过对来自中国多个相对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的504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练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内在作用机制部分来自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午间工作活动对这一中介效应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且午间工作活动的调节效应强度大于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研究结论表明,“张弛有度”的管理策略更有利于教练型领导的创新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2.
邹卫兵  徐宏毅 《财会月刊》2022,(22):154-160
延迟退休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员工具有显著影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通过多时点、领导员工配对的问卷调查,实证检验员工感知的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员工延迟退休意愿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宜人性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员工感知的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正向影响员工的延迟退休意愿,且延迟退休意愿在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工作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员工的宜人性在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延迟退休意愿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分类和相似-吸引理论,探讨了在个体层面团队多样性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挑战性-阻断性压力作为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对317名企业员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感知的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层差异负向影响员工创造力;信息交换中介感知深层差异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挑战性压力正向调节感知深层差异与信息交换之间的关系:当挑战性压力较高时,感知深层差异与信息交换之间的负向关系减弱.阻断性压力的负向调节作用没有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构建“情境-认知-行为”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时点收集的288份员工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考察组织差序氛围对员工逢迎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差序氛围对员工逢迎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工作不安全感以及关系取向在组织差序氛围对员工逢迎行为的正向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自恋型领导则分别通过促进工作不安全感对逢迎行为的正向影响,以及关系取向对逢迎行为的正向影响,进而正向调节整个链式中介机制。研究结论不仅在组织氛围的层次上丰富逢迎行为的相关研究,也可为组织管理者理解并减少下属逢迎行为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5.
合理制定薪酬分配政策、加强人力资源的考核与激励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以2013~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关系,以及地区市场化进程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影响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但市场化程度对两者之间正向关系的调节效应仅在非国有企业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更显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薪酬差距激励效果越显著。同时,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更有助于发挥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工智能给物流业带来了新动力,同时也对物流业的就业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运用2016—2021年A股物流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视角探究物流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员工数量和员工收入;人工智能通过企业规模这一中介变量,对员工数量和员工收入产生显著、正向的部分中介效应;企业净利润率对人工智能应用起到显著的调节效应。鉴于此,文章对物流企业提出如下建议:注意鼓励和培训员工,关注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优化对外包人员和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员工组织政治认知对工作疏离感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340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检验了员工职业价值观在工作疏离感决定中的调节作用。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组织政治认知对工作疏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第二,员工的社会型职业价值观调节了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之间的正向关系,社会型职业价值观的水平越高,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就越弱;反之越强。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管理学意义,提出应弘扬社会型职业价值观以减少员工的工作疏离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个体中心”视角引入到指导关系研究中,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了企业员工的指导关系剖面.对381份企业员工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指导关系存在三个剖面:疏离型、职业支持型和亲密型.这三个剖面代表三类群体,这些群体不仅包括量化差异,也包括质性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地将指导关系剖面应用于调节效应分析,以探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主动职业行为之间关系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疏离型群体中,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主动职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在职业支持型和亲密型群体中,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显著正向预测主动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46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探讨了心理安全感和集体主义倾向在组织伦理氛围与员工建言行为关系中分别起到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关怀型、规则型伦理氛围对员工建言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心理安全感在其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工具型伦理氛围对心理安全感和建言行为没有显著影响;集体主义倾向在心理安全感与建言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2007—2018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视角研究了独立董事薪酬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与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之间存在U型相关关系,表明过高或过低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水平都不能有助于抑制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机制检验发现,独立董事履职效率以及公司盈余质量的非线性变化,是上述U型相关关系产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金融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外部审计质量较差时,上述U型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独立董事与分析师、审计师在监督治理方面存在替代效应;当公司外部监督环境较差时,货币薪酬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应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