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伦旭峰  王志强 《价值工程》2021,40(27):175-177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传统文化产业与数字化不断深度融合.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探索推动山东文化资源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的策略,从文化新业态、产业跨界融合、品牌效应及经济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影视、动漫、游戏是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中之重。电影《阿凡达》和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数字媒体与文化产业的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我国的数字媒体教育相对滞后,以吉林省为例,全省四十多所高校,只有三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且更偏重于理论。本文旨意在把最先进的云计算手段与数字媒体教育结合起来,构建教育平台,帮助普通高校大量节约设备成本投入的同时,使各高校的数字媒体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平台共享,互补,促进吉林省数字媒体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以此为基础,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怡霏 《活力》2012,(12):129-129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荐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吉炳轩 《活力》2010,(21):4-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增强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数字时代下的数字媒体版权保护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热门研究课题,同时它还是信息隐藏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数字指纹是信息隐藏中数字版权标识的一个主要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数字媒体版权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6.
《企业研究》2009,(8):9-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该份统计分类是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进一步修订。它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形成,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为国家统计标准,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具有规范功能,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转发如下,供业内人士和研究工作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剑刚 《活力》2013,(9):43-43
一、中国出版业改革驶入快车道 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发布为重要标志,中国出版业改革驶入快车道。“规划”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自贸协同"是我国自贸区与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自贸区与数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绿色产业,既成为沈阳市经济发展的热点和亮点,也成为引领沈阳市创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修订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而客观、准确地把握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是贯彻《决定》和实现规划目标的基本前提。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以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沈阳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并结合实际对沈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柳云  崔章国 《河北企业》2012,(10):40-41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起始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在2009年的时候,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文化产业发展从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提法,在中央一系列有关政策的推动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从一个学术概念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去年下拨了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这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也将是一大利好. 近年来,我国的民营文化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文化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3.
郑堉材 《潮商》2016,(6):66-67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的朝阳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应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全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  相似文献   

15.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须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力来实现。本文通过揭示文化产业与软实力的关系,提高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找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使文化产业健康向上、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是双赢的结局,已经在影视产业和游戏产业无数次被证明。但是负责培养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高校却受限于经费和设备,只能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基于以上弊端,提出了整合区域高校数字媒体网络资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手段串联起来,使高校教学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当代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粉丝经济”概念应运而生,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通过对比分析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战略和发展模式中的异同,可以帮助中国充分吸取借鉴韩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秀经验,借助粉丝经济力量打造适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与形式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当前,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文化产业投资日益活跃,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强劲的发动机。我国已将培育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列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广电行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广电媒体学习现代企业的文化管理经验,企业文化建设之风蔚然兴起。本期推荐的两篇文章,是捷盟咨询对广电媒体企业文化落地的探索,希望能给广电媒体创新经营管理带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陈彦艳 《价值工程》2014,(14):179-180
北海市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孕育出了其独特的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骑楼建筑是东西方经贸往来,文化交融的见证,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南珠文化、疍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星星。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历史悠久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多元的方式。许多国家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以及利用自媒体的力量,为历史文物有多的保护与宣传提供新的方式和选择。如何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是当下北海市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