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下,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拥有理想的职业,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进一步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方面来研究分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就业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高校扩招,高职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高职生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问题,本文借助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状况、成因等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其职业自我效能形成与发展对毕业生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根据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进一步对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巩固和强化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强化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策略,同时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求职的心理与行为;使他们能更好的选择自己的职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770个调查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分析,探索员工职业生涯成功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结论有:职业生涯成功对员工的职业探索及其子维度(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有显著正向影响,职业生涯成功的四个子维度(外在成就、内在成就、外在感受和内在感受)对职业探索及其子维度自我探索呈显著正向影响职业生涯成功的外在感受和内在感受维度对环境探索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龙珍 《数据》2022,(8):89-91
为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539名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1)高校毕业生拥有中等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但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较差;(2)性别在职业决策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为男生好于女生;(3)生命意义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并能有效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管理者可以通过帮助员工设定合适目标、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不断反思工作、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工作热情等策略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无边界职业心智的影响机制,构建了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42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无边界职业心智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德领域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无边界职业心智具有正向影响,同时,自我效能感在美德领域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与无边界职业心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学业表现领域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无边界职业心智具有正向影响,同时,自我效能感在学业表现领域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与无边界职业心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对无边界职业心智的研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情绪劳动是服务业员工独特的工作特点,也是影响员工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酒店服务人员的问卷调研探讨作为个体重要特征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深层表演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表明我国酒店管理者在应对员工工作倦怠问题时,既要考虑到服务性工作自身所具有的高情绪要求对员工内心资源的消耗,也要考虑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等个体重要的正向特征在弱化工作倦怠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作为一种主动性行为对其职业成功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探索员工反馈寻求行为两个维度与职业成功两个维度间的关系,并揭示自我效能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员工询问式和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对自我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客观和主观职业成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分别对客观和主观职业成功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自我效能部分中介员工询问式和监控式反馈寻求行为对客观和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鼓励员工的主动性行为,加强员工自我效能的培养,积极营造组织内良好的反馈环境,以帮助员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功。  相似文献   

10.
王建伟 《企业导报》2013,(9):186-188
文章探讨了职业归因风格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对积极事件乐观的归因风格与职业成功显著正相关,职业自我效能部分充当了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个体可通过归因训练,培养乐观的职业归因风格,进而提升职业成功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管理者职业生涯主观成功的内涵和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成功研究起源并发展于西方.然而,职业生涯主观成功研究是一个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命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管理者的职业生涯主观成功.论文通过文献回顾、深度访谈、开放式问卷的方法,收集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管理者职业生涯主观成功的内涵及衡量指标的初始测项.通过对国内四个城市的614位管理者的问卷调查,提出了基于儒道二元文化的五维度测量模型;同时,结合定量分析结论,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儒家注重宗法主义秩序,以和为贵,在主观成功方面体现为“家庭和谐”、“组织和谐”、“国家和谐”三个维度;道家注重自然主义,追求自由,体现为“个人发展及自由”、“身心平衡”两个维度.本研究为职业生涯主观成功的内涵解释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是对西方传统理论的延续和补充,并更有利于理解中国文化情境下管理者的职业生涯主观成功,有利于组织建设和个人发展,也为职业生涯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工作压力的产生与形成,不仅取决于工作要求与控制的交互作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将通过影响工作控制与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而导致个体不同程度的压力;同时,自我效能感又是预测个体工作绩效的重要变量。因此,传统的JDC模型应充分考虑个体自我效能感。对于组织而言,可采取个体压力认知重建、压力应对技能培训、工作丰富化、个体参与管理等措施来改变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继而有效降低个体压力并提高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倾向对有效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倾向与职业成功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呈现多样化的职业倾向,并不是以技能型及其相关的职业倾向为主导;同时发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些个人因素会影响其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不同的职业倾向会影响职业成功的不同方面。论文依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倾向特点及其对职业成功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保留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是职业生涯建构理论提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实现终身可就业性的保障,而职业成功观作为个体对职业成功的主观评价标准,反应着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动机,本研究以北京市某高校学生(N=437)为样本,在相隔4周的两个时间点收集数据,通过建立多步多重中介模型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职业成功观(内在满足维度)通过易变性职业生涯态度和职业探索两个中介变量多步影响生涯适应力,不仅支持了职业生涯建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也为实践中提高员工生涯适应力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基于职业建构理论和情景交互理论,探讨职业适应力作为中介变量,工作自主性作为调节变量在前瞻性人格影响个体职业成长(内在职业成长与外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层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瞻性人格对个体的内外在职业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职业适应力在前瞻性人格与内在职业成长间表现出部分中介作用;工作自主性在前瞻性人格与外在职业成长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We reconsider the job design theory of Holmstrom and Milgrom to include career concerns. When agents are motivated by their reputation, the discretion to pursue outside activities plays an integral part in the incentive scheme. Discretion can be a useful instrument to enhance incentives and prevent the adverse selection of low‐ability agents. We argue that these synergies are useful in explaining, among other examples, the employment of US faculty members and of physicians in dual health care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日益突出,现有职业生涯理论的解释力遇到挑战。本文以一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并处在职业生涯成长期的特定的专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及自传体短文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并初步探讨了专业人员群体的职业成长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对于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雇员行为和态度的影响问题,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进一步拓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以18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探讨了知识隐藏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及任务互赖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正向影响知识隐藏间接对员工创造力产生负向影响;(3)任务互赖调节了工作安全感与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对知识隐藏的影响越弱,反之越强;(4)任务互赖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的负向影响体现为第一阶段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即任务互赖程度越高,工作不安全感通过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