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2.
海文 《现代管理科学》2004,(9):24-26,40
面对21世纪前20年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的时间约束,面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中长期目标追求,客观分析我国城市经济规模化的现实格局、目标价值、历史趋势,以求区域中心城市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扩展规模,努力追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3个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探讨空间集散效应的城市空间扩张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期间中国城市空间呈现出总体规模扩张明显、扩张速率逐渐放缓、省际差异逐步缩小的特征;从全国尺度来看,聚集经济和拥挤效应显著推动城市空间扩张,且大部分城市逐渐呈现出离心郊区化的发展趋势;从区域尺度来看,空间集散效应均对东中西部城市空间产生正向推动作用,但中部城市聚集经济并不显著;从城市行政级别来看,城市聚集经济约为拥挤效应的三分之一。新型城镇化应当构建基于内生经济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聚焦城市群耦合联动的协同发展,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剖析数字经济和城市创新的演化格局,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同时,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更为显著。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作用边界,在1200公里处达到峰值。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城市创新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的空间效应和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增长极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我国人口规模超过200万人的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Matlab软件,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产业升级是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不仅会对城市自身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信息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10000元时均趋于显著,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证明了空间分工在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从组建城市群或都市圈、打造县域增长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增长极的溢出效应、促进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空间—产业”耦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变,区域一体化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域一体化能否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作用值得关注。论文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区域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随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第二,区域一体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具有异质性,这一促进作用与城市规模正向相关;第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区域一体化能够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生产率提升和要素分配效率提升三个维度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关键枢纽节点,是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并发挥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的网络控制力,有助于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协调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建设全球城市方面走在了前列,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顶级全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经济能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不足。未来,中国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应重点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培育科技创新中心、提高总部规模能级、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强化全球城市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城市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首位度是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首位度是较为权威的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引入首位度这一概念,建立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城市首位度在不同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效应,从而确定江西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提出江西应坚持一体化、多核化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打破区域壁垒促进省域中心城市合作,并在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发展环境方面实现城市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依托和本质特征。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讲,城市化是个动态的概念,既包括农村的城市化,又包括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延伸和升华,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目前它已成为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目标追求。大连与音岛作为我国两座极具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中心城市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现代物流业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同时,物流业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的发展对物流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等成为大中城市必不可少的系统。物流业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新的利润源泉,如扩大就业、增加出口、加强城际联系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上,经济增长与公共支出是解决城市贫困的两大路径。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方式,公共支出追求直接的减贫目标。我国1997~2009年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公共支出增长率与城市贫困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减贫效应为负,其中,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减贫贡献各不相同;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的减贫效应。因此,必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城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关键枢纽节点,是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并发挥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的网络控制力,有助于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协调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建设全球城市方面走在了前列,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顶级全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经济能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不足。未来,中国高水平建设全球城市应重点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培育科技创新中心、提高总部规模能级、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强化全球城市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产函数的城市经济水平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即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规模经济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考虑到经济增长各地区间的差异性,将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划分为6大经济区域及3个规模级别分别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城市整体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但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其规模弹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将产业结构、开放程度、与外界区域经济联系及科技水平4个具体反映广义技术进步的因素融入上述模型中,探究各因素对我国经济水平的作用,并得出了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是影响目前城市经济水平主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标志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与总结,认为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度、势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化和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67个,其中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作为全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心,它们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本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们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不过,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条件、生产要素禀赋、地理位置及历史化不同,导致了它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因为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来说,规模和实力经济发展的内涵。因此,本着重从经济效益方面对我国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包括市辖县)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采用客观赋权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同时对我省两个中心城市-沈阳市和大连市的排名加以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我国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的资源生产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分析了制约这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围绕通过区域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探讨了从资源开发城市的特殊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抓住后发机遇,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凭借其辐射作用以及集聚效应,加快了区域经济增长步伐。本文以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城市结构布局为出发点,运用东部地区1987-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东部地区各区域城市首位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的确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最后,结合东部地区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改善首位城市规模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转型传统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体系;改革首位城市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促进区域首位城市协作、打造跨区域互补型产业基地;建立各层次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圈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区域经济形态。在转变发展方式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发展城市经济已成为宁波扩增量、提实力、转方式的必然选择。本文拟就发展城市经济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