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局从1977年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至今已经8年,全局农民轮换工在册人数为8387人,占井下采掘工总数的40%左右,有的矿如孙庄、小屯矿分别占60%和90%。在全局农民轮换工中,有217人担任了班队长。195人入了团、4人入了党。1985年有1700名被各级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他们已成为采掘一线不可缺少的重要骨干力量。实践证明,煤矿采掘一线实行固定工与农民轮换工相结合的用工制度是可行的,这对于搞活煤矿用工制度,缓和采掘一线劳动力紧张状况,提高出勤率和劳动生产率,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等都是有利的。但是,根据调查,尚有几个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民轮换工已成为煤矿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为了有计划地培养和稳定煤矿采掘技术骨干,更好地适应煤矿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调动农民轮换工的生产积极性,亟待完善农民轮换工制度。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农民轮换工”的利弊目前,江南各省以及全国许多煤矿都在试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这种制度与固定工制度比较,已显示出许多优越性:农民轮换工年轻力壮,出勤率高,干劲大,有利于稳定采掘一线的职工队伍;有利于减轻煤矿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1983年以来,针对固定工制度存在的弊病,煤矿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在井下采掘一线和井上建筑等范围使用农民轮换工。从近10年来的改革实践看,农民轮换工制是符合煤矿特点的用工制度,对解决固定工“统包统配”一次定终身的弊病,保证煤矿采掘一线有充足的强壮劳动力,保持井下劳动力能进能出不断更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  相似文献   

5.
东煤公司从1984年开始试行农民轮换工制度。几年的实践使大家认识到,在井下采掘一线采用农民轮换工是比较适宜的,已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如遏制了固定工不断增加的趋势,减轻了企业负担;搞活了用工制度,解决了能进能出问题;拓宽了企业招工的门路,缓解了煤矿劳动力来源不足的矛盾。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农民轮换工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农民轮换工难管理,流动性大,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农  相似文献   

6.
我局现有农民轮换工6912人,其中回采3576人,掘进1704人,开拓1632人。农民轮换工占全局采掘开工人总数的35.4%,其中回采占39.5%,掘进占41.3%,开拓占25.7%。农民轮换工已经成为全局生产建设上的一支骨干力量。根据农民轮换工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办法和具体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调查农民轮换工对参加煤炭生产建设的目的和动机,我们拟定了调查讯问卷,发给200名农民轮换工填写。他们来自9个县,分布在30个采掘开队组中。下面是对200张答卷的统计和分析情况。  相似文献   

7.
完善农民轮换工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农民轮换工制度对解决煤矿招工难、出勤率低、采掘一线职工队伍倒流及一些煤矿老、弱、病、残负担重等问题,都有积极作用。目前,在一些煤矿,农民轮换工已成为煤矿生产的主力军。但这种制度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兴利除弊,使之不断完善。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出勤受季节性影响,波动较大,对生产有一定影响。一般是在春节前后、农忙季节出勤率较低,在北方冬季农闲时出勤率较高。因而造成采掘生产  相似文献   

8.
我局1988年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以下简称轮换工)。十几年来,轮换工已成为井下采掘一线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和分配不够合理等原因,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问题。1985年以来,我局针对轮换工制度中存在的队伍不稳定、素质低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了原有轮换工制度,初步走上了“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送得出”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徐州矿务局是煤炭系统实行农民合同工制度较早的企业,现有农民合同工1万余人,占采掘一线工人的60%以上,已成为煤炭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完善农民合同工制度的过程中,该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经济福利待遇,保障农民合同工的切身利益1983年,徐州矿务局招收了第一批农民合同工。实践证明,使用农民合同工给煤炭生产增添了新生力量,开辟了煤矿劳动力的新渠道。但由于农民合同工全部在采掘生产一线工作,劳动强度大,各方面待遇比较低,不利于调动积极性,该局本着取长补短、趋利避  相似文献   

10.
汾西矿务局水峪矿从1982年开始用农民轮换工,截至1990年6月底,共有农民轮换工971人,占职工总数的16.43%。总承包以来,该矿对农民轮换工加强管理、认真教育、大胆使用、同工同酬、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一、党政领导把农民轮换工的管理、教育和使用摆到重要位置,经常抓、反复抓、认真抓80年代,农民轮换工用工制度很快普及推广,取代了旧的招用固定工制度,成为煤矿用工的主要形式。农民轮换工在煤矿职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都分配在采、掘、开生产第一线,从事煤炭生产中最直接、最艰苦的劳动。水峪矿农民轮换工,1982年255人,  相似文献   

11.
统配煤矿从1984年开始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这是煤矿用工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用工制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五个方面:采掘一线有了比较充足和强壮的劳动力;能进能出,解决了过去用工制度中能进不能出的弊端,减轻了因老、弱、残增多给煤矿带来的负担;缓解了煤矿职工家属住宅十分紧张的局面;安置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现状鹤岗矿务局是国家大型煤炭企业,现有职工10万人,去年生产原煤1650万吨,居东煤公司之首,列全国第4位。该局现有采掘工2.3万人,其中全民固定工8300多人,其余为农民轮换工、协议工、待转正工和合同工。即使是全民固定工,大部分也是前些年转正的“三无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采掘一线的老工人平均每年以12%的比例减少,预计到1998年,井下采掘一线将全部为农民轮换工所取代。研究煤矿的未来,首先要研究煤矿一线队伍。那么,煤矿一线队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煤矿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符合改革的方向,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然而,使用农民轮换工也带来不少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将日趋严重。主要为: 1.农民轮换工私自离矿,大量流失,队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带来的用工制度在煤矿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煤矿特别是地方国有煤矿职工人员构成比例中农民轮换工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轮换工大多是青壮年,在生产一线工作,是煤矿生产的主力军,这部分职工的思想是否稳定,其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做好农民轮换工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使用农民协议工贵州省煤炭局王思诚目前煤矿采掘一线最突出的问题有二: 一是采掘工人自然减员率高。几十年来,煤矿年年整顿劳动组织,年年招收新工人补充井下采掘一线,但年年感到采掘工人不足。据盘江矿务局1978至1980年三年的调查,采掘工人的减员率每年平均为10.38%,其中由于病、伤、残、亡因素造成的减员占总减员人数的57.63%。该局的山脚树矿年初原有824名采掘工,1982年第一季度又补充了37人,可是年底只有759人,比一季末的实有人数减少102人,减员率竟达11.85%。二是采掘工人出勤率低。据六枝、盘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矿务局1973年开始使用农民包工队,至1984年5月,人数已达13834人,遍及全局14个生产矿、2个建井处、254个工作面,其中井下生产人员占总人数的92.6%。1983年包工队完成掘进进尺占全局总进尺的59%;原煤产量占总产量的11%。按人均效  相似文献   

17.
邢台局在劳动制度改革中主要抓了四件事:一是用城市轮换工逐步代替农民轮换工,把职工子弟、技校毕业的学生一律充实到井下,逐步减少农民轮换工的数额。二是实行岗位合同制。离开原岗位即解除合同。这样就防止了一线单位和苦脏累工种通过各种关系调离原岗位。三是在一些矿和合资项目的厂  相似文献   

18.
一、技术改造在大同矿务局的发展中始终占很大的比重。从大同矿务局过去三十年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改造在历年投资及产量增长方面始终占很大的比重。大同煤矿解放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建设的,三年恢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总投资11329万元,其中恢复改造老矿井投资为10307.1万元,占90.98%。1957年全局产量达到550.97万吨,为解放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方煤矿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服务年限短的特点,在用工制度上实行统包统配的“一刀切”不行,实行固定工与轮换工“两刀切”也尚有不足。要把煤矿用工制度搞活,还得多切几刀。总的设想是少用固定工,多用轮换工,辅以临时工,扩大外包工,四种用工制度并存,以打破“铁饭碗”、  相似文献   

20.
我省统配煤矿自1979年在采掘工人中(综采和少数生产不正常的队组除外),普遍实行了计件工资。运输工人大部和部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其他工种,也陆续实行了计件。截止1981年底,7个统配矿务局实行计件的人数已达83216人,占全部生产工人的40.74%;采掘队组实行计件人数达59410人,占采掘工人的72.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