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46)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政府的工作现状及工作效率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探究流程再造的本质,并将其运用到政府部门的改革再造中,成为当今政府的重要任务。再者当今政府执政过程中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究,结合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思索并创新新的政府执政方法,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度,增强政府的人们公仆形象。本文的基本立足点在于流程再造是政府部门改革的理论支撑,通过分析阐述流程再造的本质内涵为政府再造提供理论来源,通过介绍并总结政府流程再造为其他的非营利部门流程再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安俊 《商》2014,(52):78-78
国家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断的进步,政府努力打造的是系统全面的电子政府.而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推动政府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电子政务的实施是政府再造的一个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经济型政府向流程型政府转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青  王树文 《财贸研究》2004,15(5):8-11
由于目前政府改革正在进行 ,本文提出了以“服务链”为核心 ,通过政府流程再造 ,建立流程型政府的思路。文章对“服务链”为核心的服务流程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相关分析 ,指出了传统经济型政府流程的特点、存在的缺陷 ,在分析传统经济型政府与流程型政府差异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流程型政府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笑春 《商业时代》2006,(19):70-7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政府信息化的道路,希望借助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并通过构建电子政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引入了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建设电子政府与政府流程再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应尽快“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流程再造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提高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伴随着各地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现在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依然存在办公效率较低、与民众互动较少、回应能力弱等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政务服务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重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优化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顺畅信息传递和共享与提高政府的回应性为目标,可以在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上为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7.
洪应政 《现代商业》2011,(27):143+142
在今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提出:"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是今后一个时期统计工作的主线"。第一次公开揭示了统计公信力在整个统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统计公信力作为提高统计能力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落脚点和归宿,赋予统计公信力新时期新的生机和活力。什么是统计公信力?如何提高统计公信力?这是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商》2015,(39)
政府公信力作为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能力和资源。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公共伦理视角出发树立政府公信力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指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公共伦理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升华政府治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从公共伦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研究,指出了公共伦理角度下政府公信力建设重要性及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于飞 《北方经贸》2012,(10):25+27
政府公信力包括亲民力、服务力、执行力、解释力。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和迫切使命。  相似文献   

10.
唐权  谭奕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48-4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虚拟政府"这一概念的界定历程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以信息技术及其配套运行制度为核心的虚拟组织再造形式;而管理技术及其配套运行制度则是"虚拟政府"组织建设幕后的或辅助的力量。然而,当前进行虚拟政府组织再造的实际性力量还可以归并为三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管理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以及被称为"既富有弹性又有非常稳定的‘再生机制’"的维护"虚拟政府"运作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县域政府在我们国家的治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县域政府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县域政府的信用在社会中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着最基础的地位。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出发,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并做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级指标,包括公信力基础、公信力保障、公信力能力和公信力效果以及四个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形成科学客观的县域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过该指标体系是参考,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是关键,公众的认可是基础,数据的质量是难点,县域政府的负债是公信力评价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张伟 《现代商业》2014,(6):116-116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便是统计公信力,GDP、CPI以及各类平均工资的统计均引来民众的质疑。因此,探讨如何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非常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从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政府统计公信力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统计产品质量、公开统计过程以及加强统计科普的提升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廖婷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0):39-40
针对增强政府公信力在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中的重要性,以广西平乐县"刷墙"事件为视角,探讨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和成因,最后提出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具体对策来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梅杨 《商》2013,(9):184-185
随着时代发展,信任危机的出现,政府正在迫切寻找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方法及途径。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才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政策执行力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找到提升政策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智薇 《中国报业》2023,(13):54-55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落脚点在于群众,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结果,决定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水平。媒介融合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形成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地方政府要勇于改革创新,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朱丹 《浙商》2013,(5):45-45
取消“请示领导制”沈爱琴 万事利集团名誉董事局主席 我认为,政府理想的效率状态是“各司其职”,流程该快的要快。现在虽然是大厅办公,但有些程序还是要请示领导,这样效率反而低。所以要“再造流程”,按照政府的政策,凡是政策范围内都按流程,超政策的请示领导,这个是最好改变的,这也是政府权力边界重新界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少华  王芳 《中国市场》2011,(14):123-124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与信任度,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从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健全政府的资信制度等几方面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关系着政府整体工作质量,对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等工作有重要影响,所以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工作开展。为保证政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是政府向社会输出的重要公共产品,其酝酿、制定、执行与监督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关涉到政府公信力的构建与维护。本文拟从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过程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出发,探寻在此问题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