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支持和鼓励"三农"发展,是中央一直以来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新常态下县域"三农"发展状况如何?金融服务是否得到有效提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制约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种种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当前,"三农"信贷支持的切入点仍需以加大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为切入点,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尤其是报告还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并且把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云南处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差距也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升级。本文对云南1991-2010年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为云南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各个行业的变革,以新技术、新手段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企业正在崛起,进而影响着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选择。本文对创业投资的发展及影响进行宏观的分析和总结,以神州专车为例展开微观方面的研究,发现由于财务数据等各方面优势使"互联网+"等企业越来越受到投资企业的青睐,但仍需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理性投资以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及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分析村级"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村级"三农"资金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切已提高到将其列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发展进程的决定因素之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大的财政投入,为我国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供销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部门,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联接"三农"的桥梁和纽带,并在长期为农服务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其他部门无可代替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探索,更在政府的"农超对接"和平价超市建设等工作的推进中发挥和承担了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荣 《品牌》2015,(1):104-106
引言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工作的重心,每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发展的问题。三农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发展资金支持,为破解三农发展资金缺乏这一难题,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农民资金互助合组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应运而生。本文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下是这次调查的情况及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萍  田世野 《财贸研究》2021,32(2):43-52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新发展阶段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涵盖历史使命、实践路径和制度保障三个基本方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历史使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沿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行进.这一历史使命的实践路径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为此,需要完善制度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农村基层干部的"亲农型"激励机制.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内在逻辑,讲好这一"中国故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为指导,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换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依循"整体经济观"进行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三农"发展上,把目标定位在服务"两区"(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和  相似文献   

9.
《商》2015,(34)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基本上都集中于"三农"问题,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促进"三农"意义重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并给出中肯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的必要措施,但农村金融一直难以有效扩大。本文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区域为例,对农户金融需求及阻碍这一需求扩大的成因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农户收入不高、贷款程序复杂、民间借贷活跃、抵押物少、金融产品少、传统自给自足经济和乡土金融观等是妨碍农村金融有效扩大的主要成因。文章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勾画了乡村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三农"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三农"金融生态亟待改善。农合机构多年来一直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着力解决"三农"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应在战略、产品、渠道、信贷等方面多策并举,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一直处于低潮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学者们从反贫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等方面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探析,为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打通脉络。"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方法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问题复杂,农村社会工作还应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逐渐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投资力度。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财政对于三农的支持最近五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环比增长。然而,财政支农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偏低,"三农"发展面临财政支农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存在巨额的政府债务等问题,而农村金融亦存在发展滞后,主体缺位、金融资源流失,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融资租赁的特点和优势,为三农发展寻求新的融资方式,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逐渐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投资力度。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财政对于三农的支持最近五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环比增长。然而,财政支农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偏低,三农发展面临财政支农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存在巨额的政府债务等问题,而农村金融亦存在发展滞后,主体缺位、金融资源流失,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融资租赁的特点和优势,为三农发展寻求新的融资方式,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15.
徐淑华  陈璐  蔡晟  胡欣 《价格月刊》2007,(12):10-11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对农民的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创建新型“三农”生产关系的方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旨在极力营造新型"三农"生产关系氛围,科学创建新型"三农"生产关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三农"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云南作为沿边地区,地理和人文环境特殊,长期以采与缅甸保持着紧密的经贸、文化和社会联系,缅甸也一直是云南第一大边贸伙伴。本文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为出发点,试图分析新形势下滇缅边境贸易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促进滇缅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投资和出口低迷,而促进国民消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便成为维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厉以宁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中指出,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51%,这是工业化发展的标志。对于云南来说,旅游业更是支柱性产业,但交通一直是限制云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云南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发前沿和辐射中心,这是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机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三农"问题关系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党的工作全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农村就业"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举措,就大学生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一下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贸导刊》2008,(16):16-18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试验,一些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展望未来,统筹城乡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