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效果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内外两个方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效果:一是汇率机制运行的内在表现,主要考察汇率水平的变动和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是汇率机制改革的外在影响,主要从价格水平、进出口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等三个角度考察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上,这次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效果显著,体现了"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单纯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升值"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3.
4.
5.
人民币汇率改革考验中资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民币升值论”喧嚣近三年后, 终于“出其不意”地在一个淡淡的黄昏尘埃落定,我国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国际国内反响普遍强烈,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什么样的考验呢? 相似文献
6.
姚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4,(6):19-20
在计划经济下我国长期实行计划单一汇率,最初的牌价是1美元兑换1.7元人民币。决定牌价汇率的依据是出口换汇成本,由于出口换汇成本持续上升,迫使牌价汇率连续贬值,到1993年底已经贬值为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8.
9.
人民币汇率改革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人民币汇率改革正式启动,目前,汇率改革的各项措施正平稳有序推进。该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程、改革原因等方面分析,提出今后改革的思路,应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 着中国加入世贸 ,中国经济的繁荣 ,一些西方人士感到了不安 ,以至于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以压抑中国的出口增长势头。西方舆论对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议论颇多 ,美日等国的官方人士也公开要求人民币升值并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对此 ,我国官方重申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及缺陷自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 ,我国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然而 ,现实说明 ,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已异化为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在稳定我国外汇市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和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央行被迫入市“干预” ,其结果是汇率的小幅波动或者不动 ,从而弱化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也妨碍了汇率生成的市场化。而且这种制度也没有较好地适应我国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形势 ,关于这一点 ,可以从我国外汇储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动地快速攀升中略见一斑。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仅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资本项目仍实行比较严格的管...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王元龙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17-23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着众多缺陷,突出表现为汇率形成机制扭曲、汇率缺乏灵活性、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较高的维持成本。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即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完善汇率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是简单调整汇率水平。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2.
“外升内贬”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69-76
自2006年底至今,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的现象引人关注。本文从购买力平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定量宽松与输入性通胀等角度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在"外升内贬"与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如何选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呢?本文在剖析各种机制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个评估框架,对各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从当前的汇率机制逐渐过渡至BBC制度,将是中国政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汇率改革前后,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系统性的改变。在均值意义上讲,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降低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利率对汇率的反馈机制有了一定的加强。实证检验证明,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能稳定利率波动的假设只在长期内存在,而短期内人民币弹性的增大实际上加剧了利率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程宪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31-37
汇率的决定与外汇市场供求、经常账户平衡、央行货币政策、相关资产价格、经济基本面、国民收入及国际收支账户等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从外汇市场拓展到本外币政策深层次协调,从涉外经济拓展到内外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对国际货币体系和主要货币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的监测预测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7年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本文利用引入新因子以来外汇市场交易数据,通过新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测算了逆周期因子数值。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和EGARCH模型研究了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和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引入逆周期因子降低了人民币汇率波动性,但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没有显著影响。逆周期因子修正了投资者对汇率变动顺周期性的过度反应,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完善人民币汇率宏观审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定价过程中逆周期因子的使用进行了测算,并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央行两次启用逆周期因子的驱动因素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第一,相对于官方公布时间,两次逆周期因子调节均呈现出提前开始和滞后结束的情况,且调整幅度呈现逐渐收窄的趋势;第二,第二次逆周期因子的调节幅度大于第一次;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是第一次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离岸在岸汇价差和汇率政策不确定性是第二次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两次逆周期因子调节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加剧了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 相似文献
17.
傅红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11-17
本文从影响汇率变动因素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在不完全资本流动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汇率变动的作用,进而对人民币走势作一利弊分析,指出人民币走向国际可自由兑换货币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定价过程中逆周期因子的使用进行了测算,并构建非限制性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央行两次启用逆周期因子的驱动因素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第一,相对于官方公布时间,两次逆周期因子调节均呈现出提前开始和滞后结束的情况,且调整幅度呈现逐渐收窄的趋势;第二,第二次逆周期因子的调节幅度大于第一次;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是第一次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离岸在岸汇价差和汇率政策不确定性是第二次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两次逆周期因子调节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加剧了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大国博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2(2):71-80
后危机时代,美国、日本、德国、巴西与中国展开了一场大国汇率博弈。这些大国寄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转嫁危机,提振本国经济。然而,各国在全球的位势差异决定了其不同的策略选择。面对不断升级的人民币汇率大国博弈,中国必须学会用政治乃至国家竞争的战略眼光来看待问题的实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来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拒绝人民币“被升值”。 相似文献
20.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汇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人民于汇率管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为人民币汇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技巧和技术支持。创新和发展人民币汇率管理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效率和外汇资源配置效率。人民币汇率管理技术的变近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徘徊阶段和快速发展4个时期;人民币汇率管理技术的创新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机制管理技术、弹性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人民币汇率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应由“原始型、初级型、封闭型、粗放型、僵化型”向“现代型、市场型、开放型、集约型、创新型”转变。同时,针对人民币汇率管理技术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还要注意发展策略的选择,如培育有效的外汇专场主体.加强汇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汇率生态环境,培养金融技术人才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