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LC PIH)模型基础上分析了资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及物价水平的影响,发现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预算约束效应、实际收入效应、预期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四个渠道影响资产持有者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物价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ARDL UECM模型实证分析了资产价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股票、房地产价格在长期内与物价存在相关关系,房地产价格是影响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但股票价格对物价的影响不显著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存在性检验和强度测算两个方面予以分析,运用虚拟变量刻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引入Gumbel Copula上尾相依系数来检测其波动效应的存在。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也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负波动效应,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1982-2010年期间我国直接投资类、间接投资类(含其他投资)、错误与遗漏及投资收益类三种类型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长期,我国三类国际资本流动与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升贴水年率之间为负向变动关系,与中美利差、中美通胀之差、我国实际经济增长及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预期之间为正向变动关系;在短期,三类国际资本流动与上述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并非一致;实际经济增长是我国直接投资类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预期是我国非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内需和扩大内需的含义,认为扩大内需只有在基于GDP支出法的总需求分析框架下才能被提出来,目标是在内需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提高内需率。实证研究表明,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存在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共同导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需率持续大幅下降。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应把握扩大内需与降低净出口并重、扩大内需规模与提高内需增长质量并重两个要点,以提高内需率为目标,加快建立内外需求协调发展、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和投资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四大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朵 《当代经济》2016,(11):39-41
消费环境对居民的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制约,或者促进.本文从消费环境方面来讨论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得出改善消费环境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双向的特点,本文建议应着力改善消费软件及硬件环境,从而提升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二氧化硫排放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贸易对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研究期内进口和出口含硫量都在迅速增长,出口含硫量始终大于进口含硫量。第二,结构分解显示规模效应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三,出口产品并没有比内需产品包含更多的污染,是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导致了污染出口的顺差。本文认为,在短期内要改变“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长期内则要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碳排放量纳入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内。首先,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算了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生产效率,探索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并给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各省份、三大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有60%的省份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为低经济低环境效率型,这些省份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农田抗灾能力、农村用电量和研发经费的提高对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基础教育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一个嵌入时间路径的LA/AIDS模型,探索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规律。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主要食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渐进式转变,其转变期为1994-1995年。从需求弹性值变化来看,肉类从奢侈品转变为必需品,发生了本质变化,其消费量逐年上升。粮食和禽蛋类一直是必需品,其弹性值变化不大,消费量逐年下降。而水产品仍是富于弹性的奢侈品,但其弹性值逐渐下降,并趋于必需品。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居民非预期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实际收入、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均会产生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贡献远大于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故当前完善我国工资增长机制、稳定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对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消耗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能耗,随经济水平提高两者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中间接能耗远高于直接能耗。影响城镇居民能源消费最重要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间接能耗的收入弹性是一般消费收入弹性的三倍,说明收入提高使消费者选择了更多高能耗产品,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居住类开支。我国应该在提倡可持续消费、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努力争取降低家庭间接能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中国特有的“统账结合”混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了一个带有遗赠动机的理性预期代际交叠(OLG)模型,证明了劳动人口占比与资产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股票和商品房两类资产为例,检验了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口结构的变化只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动有显著影响,而这一现象是由中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等多方面的现实特点造成的。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旨在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多种政策将有助于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研究汇率制度调整所引致的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复杂影响及其经济结构效应,符合我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和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在汇率制度调整和范式改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的改变对我国工业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研究建立了汇率水平及波动率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冲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升值并没有促进工业部门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利于工业部门内的产业结构向有益的方向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以消费不平等作为反映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指标,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的成因。采用中国跨省区城镇家庭调查数据,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家庭的收入与净资产的不平等是导致其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此外,户主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宗教信仰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也对城镇家庭消费不平等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失业会造成不利的收入冲击,外部收入冲击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失业对食品和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同,平均而言,消费者对食品支出具有更强的修匀能力,教育水平对教育支出具有正向修匀作用。失业者实现再就业之后,食品支出比例显著下降,教育支出相对上升,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者教育支出依然具有负向影响。女性失业会降低家庭的食品和教育支出比例,女性再就业后会提高家庭的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红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分析了城镇化、城乡消费比例、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城镇化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增加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是导致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主要部门;(2)城乡消费比例和排放强度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人均消费的提高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增长贡献最大。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减少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用结构分析方法,从人口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所形成的经济基本面,首先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着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的“非均衡的局部优先发展战略”所形成的扶优扶强扶大扶外资的发展道路。最后,笔者提出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转向扶弱扶贫扶小扶新扶科教、寻求国家和市场的相互补充与平衡、寻求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平衡发展的政策转变思路。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影响的规模非常小。对于全部教育组平均而言,外来劳动力每增加10%,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下降0.3%,工资下降0.65%;对于中低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城市本地劳动力而言,外来劳动力的影响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仍然不算大。另外,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职工工资的影响,要大于对就业率的影响,说明城市本地劳动力对于外来劳动力存在有限的反应,主要体现在降低保留工资,而非放弃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对人均消费增长贡献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人均储蓄存款增长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也有比较大的贡献。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这一结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人均消费增长也对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有着微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汪浩瀚 《经济地理》2007,27(3):480-484
在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选择行为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迁。文章在制度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基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析框架,分别建立了城镇与农村居民宏观消费与储蓄模型,并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