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剑门关以其雄奇险秀蜚声海内外。随着三国游和剑门关旅游的持续升温,剑门豆腐也越来越受游人青睐,成为剑门蜀道的又一个靓丽风景。剑门豆腐历史悠久,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文化含量极高,剑门豆腐的制作与发展和三国蜀汉密切相关,如今,剑门关的许多饭店都可以制作出上百道的三国豆腐宴,几乎每道菜都有一个关于三国的传奇故事。剑门豆腐不仅是美食佳肴,而且是历  相似文献   

2.
蜀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上演过多少征伐故事,曾行走过无数风流人物,尤其以三国时代为最。三国时期是蜀汉大地最为辉煌的时期,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传奇人物如群星闪烁,影响深远。四川是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历史文化的根据地,大量的蜀汉遗迹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蜀道沿途名胜或天然使成,或人所为之,鬼斧神工,千姿百态,传说神奇。可谓:踏遍千里蜀道,胜读半部三国。循蜀道而行,可以目睹千年的文物古迹,感受往昔的峥嵘岁月,追忆英雄的千秋功业,更可体会蜀地的文化精华。游蜀道,《三国演义》可是必备之物。怀揣一本《三国演义》,我们开始史诗般的三国蜀道之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川省广元市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特色挖掘不充分、资源整合不完善、宣传力度不足、交通服务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应该以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塑造品牌特色、提升游客体验等为切入点,持续推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三色融合”的新业态发展,扩大广元市文化、旅游发展规模,统筹做好提质改造、修复保护和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以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遗迹为数众多。四川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三国遗迹十分丰富,如武侯祠、庞统祠、富乐山、万卷楼、剑门关、阆中古城、明月峡古栈道等,加上三国文化是儒家文化与军事文化的紧密结合,既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又将战争、外交、兵家、权谋等融为一体,因此,以探寻蜀汉遗迹为线索的三国文化游已成为四川一条潜力巨大的主题旅游黄金线。  相似文献   

5.
文献综述表明旅游影响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负面影响的研究,缺憾之一是"旅游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打洛镇的旅游后现象是一种目前中国城镇旅游的典型现象--旅游"废都"现象.基于经典的旅游影响研究范式以及田野调查,显示旅游"废都"意味着旅游衰败之后城镇"经济失力、社会失调、文化失色、环境失衡".并导致"物价虚高、资产闲置、文化涵化、环境恶化".为避免"废都"陷阱,可以通过构建"TDD-DI对冲机制"从而实现对旅游"废都"现象的防治.实现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小军  吴毅 《旅游学刊》2017,(7):119-126
旅游作为人类的普遍行为,在今天的商业化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却逐渐丧失了其本真.通过思考"旅游"的内涵以及当代商业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文章区分了人类"天性旅游"和"商业性旅游"两个基本的旅游形态,探讨了"旅游"对于人类学的意义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检讨了以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所在.文章指出人类的天性文化是人类天性旅游的本质内涵,文化自由是天性旅游得以实现的基础,保证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的"共主体"地位,是文化自由的条件.同时,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服从人类自由情性的发展,而不是让旅游成为商业化的帮凶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丹萍 《旅游学刊》2007,22(6):91-95
1992年,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凝视"的著述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旅游凝视"理论.厄里认为,"旅游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旅游者拍摄旅游地人文事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旅游凝视"理论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某些旅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旅游学刊》2006,21(6):65-68
中国出境旅游的高增长和高消费现象引发了对出境旅游不经济性的讨论.本文通过与"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一文作者的商榷,认为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补涨"性质;出境旅游消费存在"虚高"现象;出境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业跨国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跨国经营是克服出境旅游不经济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辨析与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臧德霞  黄洁 《旅游学刊》2006,21(12):29-34
人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普遍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内涵界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领域研究的开展.为此,本文在对"竞争力"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尝试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做出归纳和界定,并探讨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民反向旅游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是城里人越喜欢到乡下旅游,越是文化人越对自然风光一往情深,旅游也遵循利益极大化规律.文章以反向旅游理论为指导,以北京市民调查结果为依据,系统论证了"城→乡"、"文化→自然"反向旅游现象的普遍性,考察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细微差别.反向旅游普遍存在,但年龄较大、心理保守的人,反向旅游意向不如年轻、心理开放的人强烈.影响人们旅游意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追求新奇以外,还要考虑经济、交通等因素.掌握反向旅游规律可以有效避免旅游景区建设的很多误区,如景区现代化、接待设施家庭化等.  相似文献   

13.
从学科内部层次的角度,可以把旅游学划分为旅游史学、旅游哲学、旅游科学、旅游工学、旅游技艺学5个部分.旅游史学探究现存的旅游现象,建构旅游学的事实体系,是一个"史"的领域.旅游哲学发掘旅游现象背后的存在,并在旅游存在与旅游现象的相互作用中,摸索旅游学的理念体系.旅游科学关注旅游现象内部,以及旅游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其中的因果体系与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真实性"理论从旅游动机和旅游者认知角度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理论阐释,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旅游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争议.本文回顾了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主要流派--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流派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提高对旅游真实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5.
翟佳羽  刘鲁 《旅游学刊》2012,27(6):110-112
5月18日,"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年会以"前沿·理性·责任"为主题,由北京联合大学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为战略合作单位,去哪儿网站协办.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弱连带优势的旅游博客营销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eb2.0潮流掀起旅游信息流传递模式的革命性转变,从旅游企业到旅游者的信息流传递转变成从旅游者到旅游者的信息流传递.正是基于旅游信息流传递模式从"强关系"向"弱关系"的改变,旅游消费行为模式也从"被动引导型"向"主动体验型"的转变,随即带来整个旅游业营销态势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引入并分析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测评指标体系,并选取"在国际主流旅游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编委的学者数量"、"举办国际性旅游学术会议的数量"、"出任国际性旅游研究机构专家的学者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审稿专家的学者数量"等5个指标,对中国(两岸四地)与韩国的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两岸四地、韩国这5个地区在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方面的差距、差异与共同点.文章最后针对中国内地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度现状,提出了若干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悔是全面解释消费者满意度和后续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旅游者后悔心理的基本定义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后悔心理实证研究的不足,为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有效疏导旅游后悔心理提供了战略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思维创新:旅游研究者的必备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觉得旅游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迷茫的阶段.实则不然.铁律"旅游资源不可创造"至少需要部分修正,因为非自然旅游对象物是可以创造的,否则就意味着否定当代及未来人类对旅游事业的努力.旅游文化正在形成,显然其表明旅游资源正在被创造.进而,旅游资源的先在性也只适用于旅游成为社会现象那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此阶段旅游资源的先在性被发现并被解释转换为自在性的逻辑诡辩也应该昭示于旅游研究的初入道者.同样嘉年华现象、西柏坡革命博物馆的北京出展、日本大相扑巡游北京与上海,也在冲击着"旅游资源不可移动"之结论."一旦旅游资源可以移动,旅游就没有了"的说法也存在着严重的思维盲点.可见,当前指导旅游研究的许多铁律都需要重新审视,思维创新应是旅游研究者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