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进午餐     
乔治最早是英国一家手工作坊的小业主,很不幸的是,一场经济危机使他陷入了困境,他的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开,加上物价暴涨,他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朋友帮他出主意,劝他赶快裁员,以减轻负担。乔治思考良久,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准备采用友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语言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这话确实有道理。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教婴儿学语言,没有教他语法、逻辑、修辞等系统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戴维史密斯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男孩,白皙俊秀的面庞.海水般湛蓝清澈的眼睛,他的父母在伦敦市郊经营着一家小型超市。2003年,他从爱丁堡大学营销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并没有忙着去找工作,而是背着行囊开始了环球旅行。  相似文献   

4.
《中外物流》2006,(6):48-49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说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他认为,未来的竞争一定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这一点在眼下的PC市场已经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容貌端庄、举止儒雅、彬彬有礼。他风度翩翩地领导着大不列颠英国,文雅而潇洒地活跃在世界政坛。人们似乎完全看不出他几乎是一位盲人。他就是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布朗1951年2月20日生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布朗在10岁玩橄榄球时发生意外。致使左眼失明。  相似文献   

6.
古月清照 《财会月刊》2013,(6):I0004-I0004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内外交困之际当选首相,他认为将美国拉到英国一边参战,是打败纳粹德国的必要条件。丘吉尔指望通过自上而下的交流推动美国参战,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知,他暂时无法说服美国人民去为英国流血。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95%的美国人反对参战。为了将美国拖入世界大战,丘吉尔授意英国情报部门对美国发起“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战。  相似文献   

7.
撞上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一点辙也没有。刚过五十岁的生日,他日渐发福的脸(依稀少时英气)和闪闪发光的后槽牙(为博效果PS而为)出现在《GQ》杂志英国版最新一期的封面上。“买我!”彷佛这就是他那狡黠笑容背后的终极愿望。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赫胥黎在他的经典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述了一个未来的工业世界,在那里,甚至连人类都是由婴儿厂制造的,而且那个未来工业世界的开始不是从耶稣诞生算起,而是从亨利·福特的出生算起。尽管他并没有发明汽车,但成批生产中产阶级消费得起的汽车则完全是他的点子——一个改变了美国和全世界的点子。现在看来,这样的科幻已经是过去式。  相似文献   

9.
飞蓬 《英才》2008,(3):112-112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有句政治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瞬息万变的生意场上,虽然亦是“无利不起早”,但那些杂糅了利益与道义、情谊与异议的江湖恩怨,却可折射或复杂或简单的人性,成为一个个交易背后生动的布景。一个企业家拥有怎样的朋友以及朋友观,与其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一道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在英国想搭乘火车,顺便打个电话,向英国的铁路问讯服务中心查询列车信息。你大概不会想到,应答的接线服务生可能会是个印度人,而且他(她)不在英国,而是远在万里之遥的印度班加罗尔。  相似文献   

11.
央央 《中外企业文化》2010,(9):I0040-I0041
你再也找不出一位比他更不安分的人了,他时而是一位功勋卓绝的政治家,时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时而是一位雄心勃勃、能言善辩的演讲者.他还是一位大作家,以文笔优美闻名于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温斯顿·丘吉尔.他被视为英国精神的化身.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的三个人生转折,浓缩了他全部的人生智慧与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2.
坚持的力量     
每晚8点45分,英国著名科学家道尔顿都要在本子上记录下当天的天气情况,坚持了五十余年,留下了珍贵的气象资料。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忘记这每日必修的“功课”。在他去世那晚的8点45分,病重的道尔顿仍然用颤抖着的手握起笔,口中喃喃念道:“今晚……微雨……”法国著名数学家鲍莱尔毕生潜心研究数学,他曾经动情地说:“教学维系着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亚夫 《企业文化》2012,(4):78-79
今年2月7日是英国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200年前,正值英国的工业化浪潮,因此狄更斯的人生与他的作品注定耍和这场大变局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楼市》2004,(17)
沈雷,斯文白面,外貌上年轻得出乎我意料,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却已经是一个元老级的人物。美院的专业教育和建筑设计院的工作没有让他停止求索。1998年,沈雷漂洋过海,去了以做事一丝不苟而著称的英国继续拜师学艺,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沈雷大大地挖掘和发挥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回国后,继而担任专业杂志执行主编,创办设计事务所。大概正是这样一种成熟的激情,才使得他永远年轻吧!  相似文献   

15.
他出生在英国的博尔顿,是一名动物标本剥制师,常年与各种各样的动物打交道。工作枯燥,前途渺茫,这让他很苦恼。  相似文献   

16.
徐勇 《成功之路》2012,(12):33-34
37岁的英国男子拜仁·奥赖利,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住在英国北拉纳克郡的坎伯诺尔德,他和同样普通的妻子过着衣食无忧的平静生活,直到三个女儿渐渐长大。  相似文献   

17.
一个从国外心来的朋友讲了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到英国作访问学,他的太太到英国陪读,不久他的太太怀孕了。从他的太太怀孕以后,他们家会定期收到来自各个厂家的有关孕妇用品的广告、准妈妈的培训班的招生、孕妇的保健知识等。到他太太快要临盆之时,又收到很多妇产医院的介绍;孩子出生之后,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又收到婴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某天,一位70岁的英国老人詹姆斯在其夫人陪同下来到青岛,将他65年前悄悄拿走带回英国的一颗“龙牙”还给青岛水族馆。詹姆斯说:“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的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拿了别人的东西。”为此,他长期愧疚,并一定要物归原主。  相似文献   

19.
潮人潮事     
《劳动月刊》2012,(2):65-67
一对81岁高龄的英国老人此前通过网络找到了彼此的初恋,并在分手65年后结为伉俪。新娘玛丽·莱尼斯和新郎约翰·阿金斯7岁时就已相识,以后约翰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一名飞机技师,经常周游世界,两人因此分手,从此再没有联络。然而65年后。约翰无意间找到了玛丽的电子邮箱地址。他立即写了一封邮件给自己的初恋情人,约她相见,终于在...  相似文献   

20.
《冶金企业文化》2006,(3):31-31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