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渊明 《人力资源》2007,(11X):37-41
坐在航行轮船的船尾甲板上,可以看到轮船前行时形成的尾流,根据尾流就能判断出轮船的运行情况:如果尾流是直线型的,说明轮船正在稳定前行;如果尾流左右摇摆,可能就会令人怀疑轮船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对人而言道理也是一样,当员工在公司服务的时候,他也会留下一条“尾流”,当员工离职的时候,这个“尾流”也会停留一段时间。观察“尾流”的状况,可以分析组织的航船是否正常运行。那么该如何让组织之船稳健前行,如何让离职员工在公司的经历画上完美的句号,甚至有动听的袅袅余音呢?  相似文献   

2.
员工的离职固然正常,有时还可以说是企业的一种需要,呵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离职者都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不能不承认大部分员工的离职不但会增加企业的招募成本、交替成本,还很可能间接地助长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如何降低此类成本,甚至化腐朽为神奇,从中创出效益来,这就是离职员工管理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离职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常态。如何与“互联网+”思维接轨,将离职核心员工由“负资产”转变成企业“跨界资源”,甚至无边界的“战略性协作资产”,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变革机遇。  相似文献   

4.
对骨干员工的离职,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它带来的损失。殊不知,员工离职也是有“价值”的,也需要挖掘和呵护。  相似文献   

5.
HR业内流传这样一句话:“员工因企业而来,又因上司而走”。又有人总结说,“员工一周内离职是因为HR,三个月内离职是因为企业文化,一年内离职则是因为上司”。由此可见,上司对员工的影响非常大,是他们职场中不得不面对、又爱又恨的人  相似文献   

6.
任坤  傅卫 《人力资源》2007,(3S):22-23
我是某通信设备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最近,公司销售总监老张找到了人力资源部,向我诉说了一件困惑的事。他说:“今年我们部门提前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正当筹划着如何组织员工庆祝时.却收到了得力干将王成的离职申请。看着他的离职申请,我感到很郁闷。王成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我对他一直很赏识,并且这两年给了他不少机会,薪水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他却突然提出辞职.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留住王成?”看到老张一筹莫展的样子.我一时也不知所措。当收到员工的离职申请时.企业的直线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如何应对?希望得到咨询专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忧老怪 《新前程》2006,(5):95-95
原来的那个和善的老领导离职以后,我们的新上司一接手我们部门,就连烧三把火,先是驱逐了那些试图与他对抗的老员工,紧接着把自己在以前企业的老部下都笼络到自己羽翼下,然后制订了种种限制老员工、却有助于新进员工的规章制度,还美其名日必须设立竞争机制,要把“优胜劣汰”进行到底!办公室的环境如此凶险,竞争也极为激烈(规定时间内不完成任务就必须主动离职),这让我压力很大,也对新领导和他的爪牙感到敌视和恐惧。  相似文献   

8.
一张名为“不同年龄层员工离职原因”的图片总结了不同时代的人对离职的态度,即60后:什么是离职;70后:为什么要离职;80后:别的公司收人更高,我就离职;90后:领导骂我,我就离职;95后:感觉不爽,我就离职;00后:领导不听话,我就离职。观点虽略带戏滤之意,却引发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晓庄  郑大奇 《中外管理》2007,(8):110-112
在很多企业对于离职员工采取“终身封杀”态度时,也有许多企业在向离职员工挥动橄榄枝:“我们随时向你敞开大门……”这一看似巨变的枢纽,其实完全可以掌握在部门经理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杨华  李磊 《企业活力》2009,(6):27-29
一、离职问题主流理论回顾 员工离职是指“从企业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成员关系的过程”。对员工离职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最早介入此项研究的是经济学家,他们主要从社会宏观角度来考察社会经济因素诸如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等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与经济学家不同的是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家,他们从企业和个体的微观角度对员工的离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骨干员工提出离职时,有些主管总是“模式”化地进行挽留,乃至不择手段。其实这并不是对人才的重视,而是一种辱没,是对员工,也是对企业。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2012,(10):57
HR来信: 我公司有如下规定:正式员工离职,必须提前一个月正式递交离职申请。现在公司有一员工,他在提出离职申请10天后,就要求离职走人,公司该如何处理?如规定工资折算,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13.
陆军 《英才》2005,(5):80-81
“差不多都走了。”—位已离职的阿尔卡特员工说。这是—场延绵良久的人事地震,涉及的是备受业界关注的TCL吞并阿尔卡特手机的当事双方。有关人士透露,先是华东区销售总监陶海东在年前离职;随后,其市场部经理也离职,“接着陆续有一些销售经理离开。现在,销售部门(包括市场部门)已经没有几个老员工了”。  相似文献   

14.
杨威 《人力资源》2007,(11X):31-34
曾经有位记者到惠普公司的一家工厂采访,看见一名员工在车间工作时汗流浃背,问他:“为什么不把电风扇向自己吹而朝机器吹。”这名工人极自然地回答:“机器必须保持清洁卫生,避免蒙上灰尘而缩短寿命,所以电风扇要朝机器吹。”这个极平凡的小故事,显示出这家企业员工与公司已经心心相印,融为一体。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使员工与企业心心相印,才能留住优秀人才,保持企业永盛不衰的竞争力。本文将以M化工集团为例,讲述企业如何建立人才保留及员工离职预防机制,将离职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李馨 《人力资源》2010,(2):24-25
人力资源部门经过笔试、面试、测评、薪酬谈判等一系列环节招募到了新员工,接下来就进入到了“留”的阶段。有研究表明,入职两周到三个月是新员工离职的多发期,也是Feldman阶段理论中的适应阶段和促使新员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同时还是《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试用期。  相似文献   

16.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或者是企业方的原因,或者是员工方的原因,几乎每个企业都会遇到员工离职的处理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使出了各种招数,封堵日益剧烈的人才外流,如扣住房、扣档案、设置违约金等。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离职员工和公司的关系迅速破裂,离职员工几乎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填表、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在企业间流动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员工的离职,是“人走茶凉”、反目为仇,还是遵循“一日共事,终生为友”的信条,是考验人力资源主管的智慧和胸怀的关键时刻。离职员工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富:一是离职员工能为企业提出客观而中肯的意见,可以说,离职员工的抱怨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二是离职员工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活广告。  相似文献   

18.
善待离职员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映 《企业研究》2006,(4):36-38
与跨国公司相比较.国内企业仍局限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更喜欢将注意力与激励手段倾注在现有和潜在员工身上.却忽视了企业的离职员工.不重视对离职员工的管理。多数大企业具有一套比较完备而职业化的“新员工入职及培训流程管理”.但极少有企业对离职员工同样具有良好、完备的管理。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随着企业内“目标理念”的兴起.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吸引优秀员工却日益困难.故加强离职员工管理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离职员工不但能继续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且在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加强、改善离职员工的管理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绩效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员工离职是企业中的常态现象,这种现象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影响,但是对离职员工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本文以自愿离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对离职员工的价值、离职员工的延续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采用"通用电气公司法"对自愿离职员工的等级划分进行了剖析,提出采用恰当的延续性管理手段对自愿离职员工进行管理,离职员工将会成为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识“忠”的作问与作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俊 《人力资源》2006,(1S):10-11
“识忠奸,辨真伪,明利害”,这是老话了。在人才频繁流动的今天,“忠”的反义词不能说一定就是“奸”,看来这老话已不能古为今用。但老话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员工纷纷离职不能说是一件好事吧?因此,对忠诚的识别就是企业领导者和HR经理们不能不研究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