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保险界的高层当中,像华泰董事长王梓木这样有着深厚的经济学修养和政府工作阅历的,并不多见。在成功引入大规模外资股份后,王梓木身上又多了一个头衔——CEO,它标志着一个国际化的新“华泰”的诞生。王梓木对中国保险业如何与国际保险公司接轨,如何实行管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鞭辟入理的分析,这对业界同行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  相似文献   

2.
让客户感动     
顾建中 《国际市场》2006,(10):59-60
一次沙龙聚会,听朋友侃改革开放以后的保险业,长了不少见识。这些年,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很快,目前有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泰康、新华人寿、永安、华泰、天安、大众等中资保险公司,有美国友邦、美亚、中意人寿、中英人寿、瑞士泰丰等外资保险公司,还有法国和中国五矿合资的金盛保险,可谓中外资并举,群雄逐鹿。  相似文献   

3.
金融业综合经营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的焦点之一.本文以18家不同赘本构成和组织形式的金融集团的保险业务为研究样本.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了样本企业的成本效率、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利用M氏指数求解了行业的生产力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保险资本为主的综合经营保险公司和日本、中国台湾的金融控股保险公司的效率最高.根据国际保险集团企业的发展经验,中国应当重点发展保险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保险集团的综合化经营以及中小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试点.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保险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尽快走进中国保险市场.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资保险公司都深深知道,要想拿到进人中国的保险营业执照,太难.超过200家外资保险公司的首席代表驻扎在中国的几个城市里,抱着打一场持久战的思路,苦苦等待着中国政府的一纸红头批文.一些国家的政府甚至把外资保险的进入中国事项摆在了谈判桌上.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保险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尽快走进中国保险市场。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资保险公司都深深知道,要想拿到进入中国的保险营业执照,太难。超过200家外资保险公司的首席代表驻扎在中国的几个城市里,抱着打一场持久战的思路,苦苦等待着中国政府的一纸红头批文。一些国家的政府甚至把外资保险的进入中国事项摆在了谈判桌上。但就在通向中国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忽然看见了几个异样的身影。瑞士人寿保险和养老金公司在北京和广州的两家代表处相继悄然关门,  相似文献   

6.
殷建国 《中国市场》2005,(10):64-65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转型: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保险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全部地域和除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保险业务.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股比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有关法定保险业务以及对外资保险经纪股比和业务等若干限制外,保险业已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入世以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洋保险”全面进入中国,人们也越来越喜欢选择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本文以此为背景,以中英两国两支典型险种为例,探究人们越来越喜欢购买外资保险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实施市场创新策略,加快扩张步伐,5年保费规模增长144.7%.本文结合迈克尔·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理论,从目标客户群界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分析外资保险公司如何通过市场创新策略在特定市场获得差异化和低成本优势.最后总结其优胜之处,做为保险企业市场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进入我国已经成为诸多国际保险巨头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随着外资保险公司进入的步伐不断加大,如何看待、分析、应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对我国保险业十分关键。对此,本文遵循保险公司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的主要形式、动机以及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得出:在一段时期内,外资保险公司还不会对我国民族保险业产生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华泰汽车     
《中国汽车市场》2007,(8):12-12
享有中国汽车领域“节能先锋”和“跨界领军者”美誉的华泰汽车集团,携旗下特拉卡及圣达菲全系SUV车型亮相第五届长春国际车展,以高性价比车型吸引消费者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颖 《网际商务》2011,(10):85-85
如今,中国金融保险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全面进入,使得保险企业对中高端客户的争夺更加白热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保险界,关国亮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 自从担任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以来,这位风华正茂的金融学博士完成了一系列的大手笔.最值得推崇的杰作是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成功引人4家国际金融保险巨头,完成了新华向外资转股,而新华人寿连续6年持续性的高额利润让那些在亏损深渊里挣扎的保险公司羡慕不已,更是让新华的客户赞不绝口,目前,关国亮正在全力推动新华公司上市,相信不久以后,他和他的新华人寿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最醒目的风景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入世以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洋保险"全面进入中国,人们也越来越喜欢选择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本文以此为背景,以中英两国两支典型险种为例,探究人们越来越喜欢购买外资保险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入世:保险业如何“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仕林 《中国工商》2001,(11):44-47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对外资开放逐步扩大,保险业面对强大对手,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中国保险业: 现状有喜有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发展较快,迄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资保险公司并存、多元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1980年,全国范围内的保险收入仅4.6亿人民币,到2000年已达1893亿元。保险公司由8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目前的28家。其中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4…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转型: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保险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全部地域和除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保险业务。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股比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有关法定保险业务以及对外资保险经纪股比和业务等若干限制外,保险业已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汪先英 《财贸研究》2000,11(3):31-32
<正>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沿革及发展 (一)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也较为不平衡,但发展初期所采用的传统的直销制还是为我国带来了一些好处:业务人员到保险市场上直接推销保单,代表公司本身的利益和形象,具有较强的可信性,易于让人们接受;公司自身的业务人员即外勤人员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任务的前提下,维持营销系统较低的成本;并且,该制度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对保源的控制等。尽管直销制下,保险公司可维持稳定的业务量,但其弊端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需求的增加而日渐明显。 随着我国居民保险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外资保险公司也纷纷进入我国,从而给我国的保险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保险营销工作越来越要求更广泛地与目标顾客进行直接接触。因此,我国渐渐引入外资公司所常采用的营销渠道,即利用中介人进行的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为我国保  相似文献   

17.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真真切切卖保险的赚不到钱;但是虚虚实实投资保险股票的却赚到了这个市场最大的利润。遭遇滑铁卢之困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时至今日,纷至沓来的外资保险公司还是没能达成所愿:在最大的市场上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今年1月份,保险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8家合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4.6亿元,市场占比仅1%左右,在寿险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历史与现状1986年以前,我国的保险市场处于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状况。1986年以后,又先后成立了股份制保险公司,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康、华泰等专业性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虽然  相似文献   

19.
邹恬舒 《商》2012,(11):58+5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保险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保险是个人生活与家庭理财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保险市场的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侵入,保险行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新华保险如何在众多竞争的企业中脱颖而出,缩小与同行业之间的差距,是其首要营销工作任务。为此,本文以新华保险公司为例,分析新华保险公司现状及营销问题,找到其制约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林江 《财贸经济》2004,(8):30-36
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引入外资对上海保险产业组织的影响.外资进入后,通过引起市场主体、市场份额的变化,使上海保险市场结构更趋合理.外资在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上,虽然可能使竞争无序,但总的效应是积极的.通过对中外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对比,本文认为,外资进入有利于上海保险市场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