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行业打拼了数+年,从银行到券商再到基金,从渠道总监再到公司副总,财通基金副总经理王家俊是业内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在他的努力下,财通基金作为一家新基金公司,在专户方面的“期货资管”和“定增业务”两大业务领域造就“财通现象”,成了新基金公司,乃至中小型基金公司最热衷研究以及模仿的样本之一。《投资与理财》专门采访王家俊先生,请他解密基金公司如何在高端私人理财领域为富人“私人订制”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客户来到理财室,说自己有一笔钱,想用来理财,问我投资什么好。我和他交流了一会后,问他有什么理财目标,这位客户非常自然地说,其实我的目标也不高,一年能翻番就行了。我想问的理财目标是他将来要把这笔钱用来做什么以及这个理财目标需要多少钱,没想到这位客户的回答不但"离题万里",而且说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财目标。  相似文献   

3.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基辛格堪称上世纪的谈判大师。一次,他主动为一位贫农的儿子做媒,想试试自己的折冲之技。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婿。”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说:“可是这位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老农说:“如果是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4.
正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个体一旦融入历史的长河,则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与意义。对于70岁的陈光焱来说,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意义就是将自己投入到了财政史学的研究之中。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史学追溯之路,令这位古稀学者更富智慧。如今他的身体状况虽大不如从前,但一讲到财政史,他顿时犹如精力充沛的学术战士,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言谈中抑制不住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赞叹与信仰。史学研究不仅让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滋生了他对中华五千  相似文献   

5.
“意外”的航意险 不久前,深圳的王先生通过深圳市特航航空公司订机票并买了8份标价为20元航空意外险的保单.经核实后,他意外地发现这8份保单竟然全是假的。王先生一怒之下向该公司索赔100万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督局已对此立案调查。  相似文献   

6.
小于是不折不扣的月光族,从工作到现在只有1000元的存款。小于多数的钱都花在和朋友一起娱乐上,但他并不想削减这方面开支,因为这样会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可随着他和女友的婚事提上议事日程,月光族的小于也不得不开始自己的理财计划了  相似文献   

7.
37岁的姜龙军,很难看出已近不惑之年.没有过多岁月痕迹的面孔、放松的神态、敏锐的思维、儒雅的谈吐,让人感觉到他由内到外充盈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胡明高 《理财》2007,(3):60-60
痴迷症50多岁的王某是彩民中的一员,自迷上彩票后,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数字排列组合。每当买彩票时,就会整天地研究为什么没有中大奖,一连几天都萎靡不振。如果连续几期没有中奖,他就会坐立不安,嘴里不停地唠叨。他还将买过的彩票号码贴成一本书,平时他就怀揣着这本书走到哪儿琢磨到哪儿。家人送其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认定其已经出现病状,需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9.
沃伦·巴菲特是当世聪明绝顶的投资奇才和理财高手,他那一句"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的名言广为流传. 第一次接触这句话的时候,只当是巴菲特个性诙谐的一面,认为他是在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游泳不穿泳装,露点了!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巴菲特诙谐背后所蕴含的高深哲理.而且这哲理要是拿来类比品牌建设的话.简直有如出一辙之绝,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大众理财顾问》2014,(5):66-67
正他是一个深耕理财行业20余年的金融人士,也是国内第一个提出"金融折扣"理念的人;他所创立的理财机构成立10多年来,管理资产规模3年间出现了超过20倍的增长。他就是北京钱景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荣春。创业之前积攒丰富金融经验1992~2013年这21年间,赵荣春从最初的中国农业银行淮阴分行一线业务员做到中信建投北京海淀南路证券营业部副总经理。从金融市场的甲方到乙方,他都经历过,而在金融理财方面突出的能力便在这期间得以体现。在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工作时,赵荣春成功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销售团队,  相似文献   

11.
墨翟(约公元前480年~前420年),战国时期宋国人: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家的经典著作。与儒家学说及其他诸家学说相比,墨子最早提出了“国富论”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在墨子之前,孔子虽然提出了要富民,但他并没有讨论富国问题。管仲强调富国强兵,可那只是政治家的实际政策。只有到墨子。才对富国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墨子认为,  相似文献   

12.
胡敏 《中国信用卡》2006,(9S):15-17
本期走进理财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德嵩。乍一看,他不像是那种满脸都写满故事的人,与日常生活中做点小投资的普通人相比,并无二致。可是,一旦你近距离地观察他,一听他打开话匣子,你就会沉浸在他的理财世界里。他的投资心得,他对理财的感悟,他的多彩人生,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你面前。[编按]  相似文献   

13.
王再峰 《理财》2014,(3):1-1
热闹的春节过完,转眼又到阳春三月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才是一年真正的开始,过了春节,就要对新的一年有所规划了。前几日和几个老友相聚,席间谈及理财,一老友说,他一直认为理财就是多挣少花,尽量存钱,却从来不曾想过理财也需要规划。还有老友说,他也想理财,也看过这方面的书,书上说要用闲钱投资,可他手里并没有闲钱,无财可理啊。也有人说,理财这事儿太专业,咱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不懂什么规划,还是敬而远之吧。  相似文献   

14.
今年28岁的许虎现在是政府公务员,目前月收入为2500元。比他小3岁的女友在一家企业做财务,月薪1500元。两人的收入不高,所以生活上相对比较节省。最近,许虎新购了一套住房,打算在2006年交付后和女友结婚。从以往无忧无虑的单身生活到即将组建家庭,许虎感觉心理压力挺大。他坦言,虽然结婚的新房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付了首付款,  相似文献   

15.
《理财》2006,(1):80-80
《理财》杂志从创刊到今天已经整整一周岁了。在这短短的一年中,数百封读者的来信从全国各地翩翩飞来,编辑部的电话也不断响起,字字句句无不浓缩了读者对《理财》杂志的深情,对《理财》杂志的关注。《理财》杂志就像一个新的生命,它正在接受着一次次的鼓励和鞭策,因为,读者的关心和关注是《理财》杂志成长的动力。《理财》杂志在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和厚爱中正茁壮成长。一位读者在来电中说,前段时间他的生意失败了,感到很迷茫,不知所措,一直无法从失败中走出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理财》杂志,看到一个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条坎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会财会》2007,(11):45-45
李嘉诚,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首富,商界奇迹。他投资理财有3个秘诀:一是30岁以后重理财。"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辛苦劳动换来的,20岁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如何赚钱已经不重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中国股市上摸爬滚打了10多年,经历了股市的一次次波峰和波谷,体验过血本无归的打击和大笔赚钱的喜悦。在投资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的理念、及早的规划和良好的习惯等个人因素对我获得成功所起的  相似文献   

18.
六十多岁的下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理财博览会上发现一款称为“人人贷”的投资产品营销人员向他推介“12%的年化收益牢,投资门槛只有5万元”,诱人的收益率和低门槛一下子吸引了王先生的目光,然而,推介这款产品的既非银行,也不是常见的信托等机构,而是一家网络借贷平台公司。  相似文献   

19.
淮南市农行营业部经理许洋同志不是英雄,也非劳模。但该市行党委书记、行长李晓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他、表扬他,一些客户也纷纷赞许他。近日笔走近许洋才知道:一年中,他联系固定客户近百户,累计存款1000余万元;他的足迹遍布在百里煤城的角角落落。就是靠着这份勤奋,这些努力,他赢得了许多客户的赞誉,人们纷纷称他为“理财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说到“薅羊毛”,身边朋友最常态的反应有两种:一是觉得不安全,有风险;二是觉得利润太少,瞧不起。成天喊着我没钱、我要理财,可当你推荐的时候,他却退缩的大有人在。那么,今天就让笔者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这种小众的理财方式——薅羊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