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本文以2002年披露了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审计费用率及其他因素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收到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年报审计费用率正相关,这说明,审计市场存在注册会计师满足客户意愿、出具比较宽松的审计意见的审计变通行为;研究同时发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位于微利区间对审计意见具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会计事务所的规模、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及位于“保配”区间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因素与审计意见相关。  相似文献   

2.
一、信息披露监管中存在的问题1.信息披露监管的时效性差。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最主要的监管者。在IPO阶段由证券商向证监会推荐上市公司,证监会对准备上市的公司所有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该公司能够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也就是说在IPO阶段由证监会负责信息披露的监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的信息披露最为详尽、全面,按理说应该最容易从招股说明书中发现问题,但从已经查处的案例来看,不少在招股说明书中疯狂作假的不法行为并没有被及时发现。例如郑百文,本来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但经过企业…  相似文献   

3.
配股资格无论是对于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配股资格制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进而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现行的有关配股资格的规定仍存在一些弊端 ,因此 ,研究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关配股资格的规定很有必要。一、现行的配股资格以净资产收益作为唯一指标有欠合理有关配股资格的规定自 1993年以来已作了多次变动 :1993年 12月 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规定上市公司配股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连续两年盈利”;1994年 12月 2 0日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  相似文献   

4.
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资金运作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将科技、金融和体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也较多。文章通过构建Logit模型,实证研究再融资过程中,体育产业公司再融资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再融资方式差异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盈利能力、现金流、行业属性是影响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是否选择股权方式的因素,公司负债率和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是否采用债权融资的影响因素。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是否进行股权融资没有显著影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是否债权融资有显著性影响。对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说,债权融资会造成负面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行业属性对公司业绩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总被引:259,自引:6,他引:253  
一、研究背景会计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通用语言,已成为联结各经济关系人的重要纽带。特别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日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同时一些政策法规中也开始使用会计数据作为标准。对上市公司配股权的规定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证监会有关规定有过三次变动,但始终是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惟一标准。由于会计本身具有弹性,所以管理当局在很多时候需要利用自己的判断,在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这种会计弹性的存在要求管理当局进行会计选择,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操纵利润的机会。在我国目前…  相似文献   

6.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研究,并将其归纳为资本市场定价、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契约、反垄断与政府管制三大类.而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证监会的制度管制,取得融资与再融资资格以及保住上市公司的资质是其主要动机.目前,西方比较流行的资本市场定价理论与经济契约理论,对于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行为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开悉 《经济师》2001,(9):122-123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与配股是其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配股是指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目标与经营需要 ,经证券监管部门核准后向全体股东按一定比例配售新股的融资行为。增发新股是指符合新股增发条件的上市公司根据其发展目标与经营需要 ,经证券监管部门核准向社会公众发售新股的融资行为。配股与增发新股都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直接再融资行为 ,但它们存在明显区别 :首先 ,融资条件不同。配股必须满足证监会规定的基本条件 ,即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一定标准 ,而增发新股条件要比配股条件宽松。其次 ,融资对象…  相似文献   

8.
陈荣 《当代经济》2005,(10):46-47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作假现象相当普遍,且形式花样不断翻新。据统计,仅2001年因违规而被证监会查处或被沪深证交所公开谴责和批评的上市公司就达100余家,而这些违规行为绝大多数与会计报告作假有关。上市公司一般是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意图而对会计年报进行作假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任静 《经济论坛》2004,(22):90-91
由于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债权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保证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相关利益主体决策所需要的公司经营发展信息。然而,某些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债权人和投资者,使债权人遭受不良债权损失,使投资者遭受投资损失。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网上信息披露,在极大的拉近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也给上市公司信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布公司债、可转债和增发融资公告所产生的宣告效应进行研究,检验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通过"择时"来确定公告日期,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融资公告前会产生显著的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公告后产生显著的负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总体上会产生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与国外的绝大多数研究不同,在我国可转债融资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要显著的高于增发融资,增发融资的累计平均收益率又显著的高于公司债融资,而且上述的结果均是稳健的,本文认为产生以上结果主要原因是研究区间内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证监会对再融资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reputation theory and hypothesize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mpany’s refinancing decision. We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listed companies, which refinances in Shenzhen main board and SME board during 2006–2012, as a panel sample, and tested the hypothesis empiric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ction short-term relation between refinancing decision and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but in the long 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and refinancing decision is not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2.
融资约束、再融资能力与现金分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将2008年关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新规定作为公司再融资能力下降的外部冲击,检验再融资能力的下降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通过两次差分法(DID)比较研究新政对具有不同融资约束公司现金分红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再融资能力的下降使得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显著减少。新政颁布后,有融资约束的公司显著增加了现金分红;而新政颁布前,有融资约束的公司现金分红显著低于无融资约束的公司,文章的证据支持现金分红可作为区分国内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信息质量低下,对我国经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较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政府监管机构、注册会计师之间的行为过程进行博弈分析,可以找出会计信息造假的深层原因。要克服会计信息造假的问题,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效率,降低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同时,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并加大监管奖惩力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但在实际的监管操作中,部分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经常是监管者依据不同的情势,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放松监管或过度监管,甚至运动式监管。本文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证券监管者除了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担负着帮助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的重任,然而这两个目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证券监管者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势,选择一段时期内工作的侧重点,实行选择性监管。但是,随着国有企业逐渐解困,证券监管目标转向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将探究中国证券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背景,给出证券监管者特定的目标函数,进而根据这一目标函数,分析监管行为的变化。这一系列工作最终将着眼于解释证券监管者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时,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性监管的现象,并对其后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投向变更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融资资金投向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显著低于再融资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随着公司规模和股东权益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牛市中进行再融资的公司在其后三年内的经营业绩显著低于其他时候进行再融资的公司。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lassical models of regulation economics, a mechanism that secures truthful revelation involves paying a subsidy to the firm.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create a regulatory mechanism under a no‐subsidy constraint that induces the firm to report its private information truthfully. We consider a number of firms operating under regulated competition and with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technology. It is shown that in equilibrium each firm chooses to report truthfully without receiving any subsidy. The use of competition may give rise to an efficiency loss due to th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However, we show that our mechanism may still be better, from a social welfare point of view, than the case of monopoly regulation that involves no subsidy.  相似文献   

18.
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的两种方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后1~3年股东获得的长期超额收益率均为负,而定向增发新股后两年股东获得的长期超额收益率均为正,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宣告公开增发新股股东获得负的股东财富效应,而宣告定向增发新股股东能获得正的股东财富效应。从保护投资者长期利益的视角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证券管理部门推出的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方式和上市公司青睐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方式具备其适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Logistic模型,以2007—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15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决策主要受融资成本、公司特征以及内部人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弱上市公司内部人攫取私利的动机和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ntext of a seller with private information about product quality, I show that revelation of information on product quality is sometimes, but not always, socially valuable. When it is socially valuable, there is generally a tradeoff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and revelation of finer, but more costly information and the revelation of coarser, but less costly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it can be socially optimal for firms to reveal only coarse privat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