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新 《乡镇经济》1999,(2):61-61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民昔日对于土地的宁静心态已失去了平衡。根据笔者对山东省武城县农民的调查采访,当前农民们对种田的心态主要有三种:心态之一:土地还是“命根子”虽然有一部分人对土地的感情日渐淡薄,但大部分农民仍把土地看作是他们的“命根子”。这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 一、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首先回答的几个理论问题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最近引发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讨论。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总体提法,今天还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提法?有人从论证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出发,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提出的必要性,也有人从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出发,说明这两种提法的具体差别。前者没有认识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鲜明色彩,因而即使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法其立足点在“商品经济”,也会被持相反观点的人作出基本相反的解释。后者观点则不能解  相似文献   

3.
杜登彬 《新财经》2001,(11):48-50
“听了刘永好的发言,很受震动”。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民营企业家往往不敢公开发表批评性的意见,没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有的认为必须学胡雪岩,不然,就赚不到钱。这种状况对中国走向法治和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怎么才能够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惜购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群体巨大能量正常释放的突出瓶颈。如何帮助农民调整消费心态,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进行消费,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具体内容。一、帮助农民改变旧的消费观念收人不高、购买力低下是农民惜购不可否定的原因。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节俭型”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现期消费的增长。而且,不少农民还尚未摆脱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的,农民心态表现有如下特征:一、农民的商品意识越来越强。农民学会了价值分析,种田在他们眼里越来越不合算。有农民算  相似文献   

6.
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原则是对传统的方法论的超越与补充,从元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理性主义的不足,主张多元方法论,对所有的方法和原则持宽容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相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东北之窗》2013,(21):24-27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群体。他们进入了城市,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还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和户籍,成了“非城非乡、亦城亦乡;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边缘人”,但相对于仍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来说,这些人大多数是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较为活跃、有一定特长、有竞争意识的农民“精英”,成为对农村、对城市都有一定影响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8.
农民进入市场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但是,农民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特殊个性却严重阻碍农民进市场.一是封闭性.大部分农民固守在田园里,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对什么是市场经济等,知之甚少;对怎样进入市场,更是感到茫然.二是依赖性.计划经济下,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怎么管、怎么收、怎么卖,都习惯于政府安排,逐渐形成一种依赖性,使农民的潜意识中产生一种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三是畏惧心理.担心下海风险大,害怕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难以捉摸.  相似文献   

9.
走出﹃人走茶凉﹄的心理怪圈·王万盈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大。有个别领导干部在遇到工作变动或离退的时候,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职务上的变动,认为“一朝天子一朝臣”,害怕“人走茶凉”,以致不能站好最后一班岗。笔者认为,这种心态是非常有...  相似文献   

10.
有思路才有出路,这是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过程中已经形成共识的命题,但本文认为,缺少门路的思路束之高阁,离开门路的思路没有出路,只有思路对路,门路对路,才有出路。北安市赵光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实践充分检验了这一命题。思路是做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这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几年来,赵光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明确工作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大做文章:一是在实现农业产业化方面大做文章,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八七”工程思路。1997年镇党…  相似文献   

11.
浦东开发开放十年中,农村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地区的少数干部群众中间还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消极心态。如果这种心态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必将阻碍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心态在以下四个方面阻碍浦东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在利益观念上,少数农民只愿享受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而不愿承担浦东开发开放的代价。浦东广大农民是开发开放最终的受益者,十年开发开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浦东的开发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一…  相似文献   

12.
1998年6月4日,在阿拉木图市召开了“关于哈萨克斯坦投资前景”的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各地24个国家的160位公司代表。哈萨克斯坦关税与国际投资中心主席达尼叶尔·阿·乌依持指出:“如何客观地看待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状况及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吸引欧洲和亚洲国家的资金是关键问题”。这种观点得到与会各国商业界人士的赞同。  相似文献   

13.
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农民引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是,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很多农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农民普遍有一种进退维谷的心态,没有市  相似文献   

14.
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老区的基层干部和农民读者很难有机会出国考察,因此,希望《中国老区建设》能在这方面帮他们一把,介绍一些外国的经验,帮他们开阔视野,使他们在解决老区“三农”问题时少走一些弯路。  相似文献   

15.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良种直补政策是其中之一。种粮农民总体上对该项政策持欢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但该项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世福 《发展》2008,(3):41-42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的惯用标准,对那些费时、费力而短期内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法制宣传教育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要求农民购买法制宣传教育教材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法制宣传教育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素质的重要作用,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工作中的被动应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20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兴办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这给广大农民的传统观念、社会价值、行为规范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其心态往往相互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锐意进取与小富即安的心态并存 农民挣脱“人民公社”的束缚之后,像脱缰的野马;甩开膀子大干。刚刚改革开放时,农民普遍贫困,地里收成不高,并无太多…  相似文献   

18.
据《中华儿女》载文认为,小康社会,也是健康的社会。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心态。什么是小康社会应有的健康心态呢?1.建设的心态。目前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一个人干活,三个人批评指点”,“干活的人倒霉,清谈的人受益”的现象。“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县官一个令”,后任继前任,非要推翻前任的决定,否定前任的作为。而小康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使全民族有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心态:讲实干,讲继承,讲发扬前人的光大。2.创新的心态。一个因循守旧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发达的社会。小康社会必须鼓励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有社会的持续高速…  相似文献   

19.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早在1999年,供销社发动农民创办开县第一个专业合作社时,农民就有疑虑,认为供销社连自己的经营都搞不好,怎么有能力领导他们办好专业合作社?有的农民甚至怀疑供销社领办专业社的动机,说“合作基金会骗了我们的钱还没还,供销社今天又要发动我们入股,肯定又是要骗我们的钱”。辽叶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农民这样的怀疑中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建立市场公正是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计划经济运作机制的“逐渐淡出”以及“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逐步加强,使得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市场经济秩序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屡禁不止,“毒米”、“毒酒”等事件时有发生;资本市场上各种期诈行为也被屡屡曝光,甚至出现“假股票市场”、“假投资机构”等恶性事件。这种“混乱”的市场经济秩序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而且影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我们改革的重要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建立与完善。日前,中国政府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应该说是认识到了这种“混乱”的危害性,而且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