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实质内涵是指立足于农业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资源、技术、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包含了应对资源禀赋变化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适应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能力。文章从西部地区当前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及农业资源、技术和制度适宜性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予以分析,认为应通过依靠技术进步突破资源束缚、合理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业人力资本储备和建立健全农业法规等路径提升西部地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业技术路线的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早已揭示出农业技术路线变革的客观规律。在此,笔者不揣浅见,在研究总结世界农业技术路线变革规律和我省农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对21世纪山西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问题作一些探讨。一、选择基点:山西农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特定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其农业技术路线的立足点。从农业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产业,西部地区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才能解决我国西部农业深层次矛盾。认真研究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中西部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位于我国西部的贵州省作为研究省份,选择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农区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我国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并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现状,发现了目前我国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我国西部传统农区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并探索出了适合我国西部农业的3类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路径——不完全合同制、间接合同制和农工商垂直一体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走向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模式。川东北丘陵地区是西部地区特别贫困的山区,本文基于该地区的基本经济特点及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及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业技术是决定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本文主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讨论粮食生产技术和蔬菜生产技术的水平及效果,并提出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方面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制和推广,提高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应用效果;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农业技术进步的推进机制;改善农村基层公共组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是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农业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对发展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得到了全国的拥护和响应 ,特别是西部地区反映强烈 ,但是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声音较小。(一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西部地区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1991~2013年省级种植业投入产出与污染排放面板数据,利用GML指数方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这三种指数的影响因素,同时验证三种指数与农业增长之间是否表现出类似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曲线特征。本文主要结论有:1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2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变动的地区差异与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代表全国最高水平,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而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技术效率最低;东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则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控制变量对三种指数变动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针对农业隐含碳的时空动态研究较为缺乏,导致对于区域减排目标的设定缺乏全面的考虑,无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业隐含碳排放在不同省域的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为制定体现地区间公平性且有效率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年的投入产出表估算我国各省(市、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根据Kaya恒等关系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农业技术进步和低碳农业技术进步4类影响因素,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对这4类影响因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2002—2012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经济规模效应在各省份均呈正向驱动,且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后劲较强的地区驱动效应逐渐增强;经济结构效应在大部分省份呈负向驱动,且在重型工业的聚集区域负向效应逐渐增强;一般农业技术因素正向驱动区域逐渐扩散,且在农业大省正向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在东部发达地区负向的驱动效应较强,在西部驱动效应较弱。[结论]在未来的农业减排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西部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西部地区应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会计》2000,(9):44-44
农业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见》.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布局、发展重点、发展政策进行了统—规划。《意见》认为.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西部农业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之友》2003,(9):4-4
为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农业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1993-2016年山东省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和分解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从时间维度看,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无明显阶段性特征;从空间维度看,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且鲁西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鲁东和鲁中地区。为此,应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并举的方针,因地制宜,发掘农业生产潜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 ,西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加入WTO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本文就中国加入WTO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因及调整的障碍因素、基本思路作些初步探讨与思考。一、加入WTO后我国西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及调整的紧迫性西部地区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 80年代中期有很大不同 ,主要有以下特点 :( 1 )全面性 ,即大多数农产品即期乃至中期供给都出现了过剩 ,这就提出了整体调整而不是局部调整 ,包括总量调控而不仅仅是结构调整。 ( 2 )高度性…  相似文献   

14.
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内蒙古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然后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环境逐渐恶化的特点,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分区分析,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借鉴三个盟(市)的经验,分别探讨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股份合作造林、与农业产业化结合退耕三种适合东、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值得内蒙古其他盟(市)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村工作通讯》2007,(4):64-64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全国亿万农村干部群众正在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四川省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是我国西部丘陵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作为财政部在西部地区开展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2007—2013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就产业集群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论是: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年份间技术效率差异不大,技术进步不明显;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企业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粮食类龙头企业技术效率高于畜牧类和其他类龙头企业;不同产业集群类型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产业依托型和园区载体型产业集群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低于其他类型;产业集群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影响显著且为正,产业集群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产业集群外的企业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利用DEA模型测算了2003—201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其次,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东中西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进步,而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则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等要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全国范围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工业化则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利用DEA方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层面上农业生产的效率,包括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分析了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关系。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如果依靠外界投入,产生规模效益时,将导致农业可持续性的下降,而规模效率递减的情况下,将有助于农业可持续性的增强。也就是说,对外界依赖越少,农业的可持续性就增强,相反,农业可持续性则下降。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对增强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是有效的。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县(市)农业可持续性是增强的。  相似文献   

19.
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是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近几年已经筛选出了德热28、墨西哥11号、印度S288、卡蒂莫79635、蓝山5个适合推广种植的优质小粒种咖啡品种,发展咖啡产业条件优越。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种植的自然条件,政策机遇、区位,市场需求前景等方面分析了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在介绍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产业认识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争地、产品附加值低、融资困难等问题,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模式和技术、、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推动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真实效率水平,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11—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Malmquist指数框架中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加以测量。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最高(1. 084),西部次之(0. 704),中部最低(0. 476);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 5%,增长动力主要源自绿色技术进步,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贡献有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地区差异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均衡,呈现西、中、东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针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