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球财经》2005,(1):2-2
九年前,在新加坡,一个名叫里森的衍生物交易员,让一个百年老字号银行——巴林银行一夜间倒闭。九年后,同样也是在新加坡,中国控股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也因为石油期权交易而损失55亿美元,迫使这家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让中国老百姓真正明白了什么叫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王莹 《中国经贸》2009,(16):140-141
一,引言 2009年3月24日,国资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央企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国内众多央企爆出的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包括中航油(新加坡)因参与石油期权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亏损;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在航油套保值上分别高达68亿元和62亿元的亏损;以及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出现的19元亿和3亿元的大额汇兑损失等。在一系列投资复杂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中,最令国人震惊的当属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汇兑损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业绩一度辉煌。2001年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2002年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然而2004年11月,这个光环笼罩的企业却由于一次石油衍生品交易中高达5.5亿美元的损失而申请破产,引起一片哗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经营都会面临风险,但这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失败暴露出了中航油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足,也为忽视自身制度建设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4.
业内声音     
《发展》2005,(2):7-7
我认为中国石油业应充分利用"石油衍生工具"--如 期货--进行风险保值,这是因为中国毕竟是世界上第二大 石油消耗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庞大 市场,谋求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对投资石油期货 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2002年还曾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然而在2004年末,却因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而申请破产。通过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公司公布的审计报告和相关资料,人们遗憾地发现,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成为导致中航油最终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所以,防止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本就从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对如何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鲁桐 《上海国资》2008,(11):38-39
4年前,中航油(新加坡)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5.5亿引起了人们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关注。如今.有关这方面的讨论还未平息.最近的中信泰富的巨亏事件更使人们瞠目结舌。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绝不仅仅是建立起组织框架就能解决的.它再一次彰显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善公司治理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中航油曾经拥有30多亿美元的资产,营业额在新加坡新上市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垄断国内航空石油供应。然而,广受赞誉的“中航油神话”却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重演了一出“巴林银行倒闭”悲剧,其沉痛的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邵青 《产权导刊》2005,(3):52-54
2004年11月30日,由陈久霖任职CEO、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被誉为走出国门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重组以来经过几年的奋斗,拥有了30多亿美元的资产,营业额在新加坡新上市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垄断国内航空石油产品的供应。但是因炒期货在转眼间宣布破产,寻求法律保护,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曾经广受赞誉的“中航油神话”如何在一夜间灰飞烟灭?其核心人物陈久霖又是如何把中航油弄垮的呢?  相似文献   

10.
小宇 《产权导刊》2006,(1):39-39
2005年12月5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重组终于尘埃落定,重组后,母公司持股51%,BP、ARANDA分别持股20%和4.65%,小股东持14.35%,债权人持10%,至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获得新生。5日,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与BP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ARANDA投资私人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4月16日,高盛"欺诈门"的爆出和股指期货的正式上市,再次引发人们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关注。然而自08年以来,金融衍生品交易一直与"亏损"绑定。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巨亏事件震惊了全球,致使中航油公司亏损5.5亿美元,并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并不是偶然事件.这与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建设不健全,权责关系不清晰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的使用者,以及资产使用者和交易操作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资产使用者和交易操作者便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把正常的衍生交易转变为过度投机行为成为企业经营者的理性选择.如果投机成功,企业经营者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如果投机失败,他们可以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市场不景气等客观因素而不需要付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价格风险管理的困境与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以来,我国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的带动下持续上涨,均创出历史新高。油价的走高使我国在外汇支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方面都付出沉重代价。同时,21世纪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使其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而国际石油定价权、国内避险工具的缺失,使国家和企业面临巨大困境。国际上,石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使石油市场变成一个复杂的金融市场。国际大公司积极参与其中,并使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和实货市场的交易成为有机的一体化战略。吸取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应不断推进石油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石油交易所市场和OTC市场,并推动二者的良性化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商品市场的金融化研究,发现自2003年以来油价的暴涨,其系统性的推动因素就在于石油衍生品市场金融机构过于活跃、甚至是投机性质的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刘长汀 《开放潮》2005,(11):72-73
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唯一的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金。这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明星企业突然就走到破产绝境。是什么原因酿成了继巴林银行倒闭之后的最大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本文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企业风险管理的失败是导致中航油陷入财务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以新COSO报告提出的标准与评价方法,来剖析中航油事件的根源.从中引发对改进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3.15的投诉     
8000万元温州鞋在俄被查封;中菲越联合勘探南海石油;中国纺织品巴西意大利受限;CBOE与中国期交所签备忘录;中国DVD企业申请临时禁令;瑞银获衍生品交易牌照;  相似文献   

17.
常清 《新财经》2006,(9):31-33
金融期货定价权是否会旁落,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的价值重估,在新加坡推出中国指数期货后,中国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最近一个时期,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在境外纷纷上市,引起了舆论界的高度关注,矛头纷纷指向中国金融产品定价权。有媒体分析:“从A股股指期货到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中国的金融衍生品正遭遇境外市场的‘抢注’。”此“抢注”的后果,比商业市场的抢注更甚。在失去应有交易份额之外,国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虽然巨大,但国际市场上,我们并没有决定价格的权力。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主要由三个地方决定。一个是纽约商品交易所, 一个是伦敦石油交易所,还有一个就是新加坡的纸货市场。这三个交易所分别是所处地区的石油定价中心,纽约代表美洲,伦敦代表欧洲,而新加坡则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目前国际上进行石油交易时都以这三个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为基准。  相似文献   

19.
孙玉敏 《上海国资》2013,(12):47-47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10月10日,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SSEFC)正式上市交易全新的南北线煤炭运力衍生品合同(合同代码NS),首次实现了航运衙生品的实物交割。据悉,该产品是全球首个运力交割型航运金融衍生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油在新加坡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损失了至少5.5亿美元。这一事件震惊世界,并被国际市场定性为丑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