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怡 《浙江工商》2002,(3):15-16
在当今中国经济舞台上,最具生机、最富活力、最能创新的经济成分是什么?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中国民营经济得到如此蓬蓬勃勃的发展?这就不能不提到肩负着呵护民营经济发展这一使命的“特殊商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如果有人要问,全国工商联是怎样为中国民营经济经风谋雨而又润物无声?这就不能不提到经叔平-一位数十年来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殚精虑的传奇老人。  相似文献   

2.
《上海经济》2006,(4):77-7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认为,中国政策将呈现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1)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年均7.5%,这明显低于过去五年达到的9.5%的增长速度;同时,要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这是对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的合理预期,也表明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3.
李斌 《新财经》2008,(9):101-101
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一定需要十至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是所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已经从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奠定了经济起飞的基础。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这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大概要维持到2020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物价上涨。没有哪个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4.
《环球财经》2012,(8):52-57
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肯定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因此探讨中国经济问题时一定要放到全球格局大趋势下来分析。这一轮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未来10年中全球政治经济一些大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经济的各种表现与10年前的情景,有三方面惊人的相似性:都面临着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都面临着某些重要的经济临界点的变化;都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假如中国经济能够调控得好,把握得好,则仍有极大的机会保持高速增长,从而在美国经济下滑时,加快走在世界经济前列的步伐。这可以说是一次战略性的机遇。但如果把握不好,则也有可能失去这一轮高速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文中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作出如下判断:一是我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可以持续到2020年左右,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是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过渡阶段。二是我国从1980年以后进入政治空前稳定的历史时期,可以维持几十年的“天下大治”时期。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问题和挑战是社会的大分化、不平衡、不平等。这是中国社会大转变和社会大分化的时期,更是社会矛盾凸显和冲突的时期。四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进入开放转型时期。从一个十分封闭的经济和社会向着全面开放的经济和社会转变。作者认为,经济多元化、经济自由化、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多元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新特点,作者指出,要学会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学会在开放条件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大约在40年以前,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可以将人类在指定时间送达月球的指定地点;40年后的今天,经济分析人员仍然难以搞清楚下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十几年以前,当前苏国家开始经济转型的时候,许多学者预测俄罗斯可以在几个季度的时间内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历史的发展显示这一过程实际上要困难得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2006年的增长率继续高于预期,政府宣布,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预期值,金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7%,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要切实融入国际经济,首先,必须确立全球意识,辩证认识经济全球化;其次,以自己的特色融入经济全球化;再次,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加各种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0.
傅允生 《杭州研究》2009,(2):94-102
2009年,是中国经济充满挑战与蕴育机遇的一年,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扩散与全球经济下行,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不利因素与更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使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要素供给条件,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香港经济复苏并非坦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可Kun 《开放潮》2001,(8):25-26
虽然特区政府要到8月底才公布香港上半年经济数字,但是近几月来香港经济在各方面的客观表现.已越来越使人感到今年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 承接2000年强劲复苏的态势,港府曾预测今年会在去年10.5%的经济增长基础上增长4%。由于香港从来就是一个国际经济大都会,外围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香港经济的上下起落,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有利的因素;也要看到国际经济的形势变化.特剐是美国经济在长达10年繁荣之后开始放缓——这是不明朗和不稳定的因素、事实已经证明: 正是由于美国经济的放缓,加上日本已经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周刊》2005,(46):10-10
在经济上,中国扮演亚洲引擎;地理上,中国和东亚毗邻;实务上,过去十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外交十分成功,各国唯一的选择,都是和中国接触。中国不做霸权,不做超级大国,而是作区域经济合作伙伴,以“软实力”影响了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一、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迎接了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在年末,又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大,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纲领,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征:1.持续增长,总量跃上新台阶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预计10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8.0%,经济总量跃上了新台阶。人均GDP预计接近1000美元。去年经济增长还呈逐季上升的趋势;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三季度增长8.1%,预计四季度也将达到8.0%…  相似文献   

14.
的确,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并在世界范围内购买资产。而且中国的经济规模确实要超过美国。但是这并不会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很快到来——最早将在2040年实现,很可能是在2050年。在此期间,眼下的任务不是设法阻止中国购买美国的资产和进入美国的市场,而是要与中国一起精心构建一个足够包容和灵活的国际体系,以保证中国经济增长并使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其经济带来的潜在收益。  相似文献   

15.
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张维迎表示,国有企业已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张维迎称,未来几年,中国在经济领域上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二是土地的私有化;三是金融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6.
《山东建设》2006,(5):25-25
日本一家有影响的杂志,日前就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评论: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自主技术;中国企业之所以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高辉清 《开放潮》2001,(12):21-22
我们在年初就曾经做出了一个结论:世界经济在美国经济的带动下要经历一次中长期调整。毫无疑问,现在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主流的意见。受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相应地有所放慢,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外部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就能降到最低,“逆风飞扬的中国经济”就能够成为长期存在的奇迹。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中潜藏着五个发动机:在供给方面有一个,即城市化建设;在需求方面有四个,分别为投资需求中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及消费需求中的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一、 城市化建设。每年年初,…  相似文献   

18.
1985年,胡耀邦同志在视察大西北时,多次提出要“把瓜果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一重要指示,深刻地反映了大西北经济的实际情况:一是大西北的天时地利比较适合发展瓜果业,如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干,甘肃的白兰瓜、花牛苹果等等,早已闻名中外,二是大西北虽有发展瓜果业的潜在优势,但至今还未形成一种经济优势;三是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把瓜果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胡耀郭同志的上述指示,  相似文献   

19.
王晓 《广西经济》2010,(1):50-51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公布;同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为德保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评论》2007,(5):11-12
[美国《世界日报》1月23日]中国大陆2006年一大经济问题,是进入所谓“顺差时代”,国际收支失衡矛盾加剧;而2007年的经济政策调整,一大任务是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这一新的政策取向,对今年中国整体经济走向,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外资政策等,均将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