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年的宏观调控力度将适度加大,"好"字优先之外,货币政策也将从"适度从紧"走向"从紧"。伴随着依旧高位的GDP和CPI涨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3日在北京召开。值此敏感时期,这一年度最高级别经济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以及对明年的调控部署,成为国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刘志明财政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财政调控工具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全局性、总体性调节与控制。就调控方式而言,财政宏观调控属于间接调控,而非国家直接行政干预。就调控手段而言,财政宏观调控属于经济调控和法律调控的...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金融》2005,(11):4-8
“十五”时期,黑龙江省金融机 构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 各项货币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前提 下,适度增加信贷投放,为促进国 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有 效调整提供了资金保证。这一时期 金融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支持 作用比较显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对黑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较好的指导作用。“十一五”时期适  相似文献   

4.
谭敏 《黑龙江金融》2005,(11):16-16
(一)积极探索建立差别 性调控机制,提高金融宏观 调控的针对性。在总量调控 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金 融调控机制,针对不同的区 域经济发展现状,实行适度 差别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是 加强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 现实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 一是应建立梯次合理的差别调控序 列。具体地说应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 施:1. 选择与金融高度相关、又能准确 反映经济实力的若干经济指标建立金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作出的重要决策,为2005年乃至今后几年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深入转型的关键阶段,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作为调节金融活动的重要手段理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活动中存在着金融宏观调控权设定以及行使失去相应法律规范制约而不能达到其应有目的的各种情形,这就需要以《中国人民银行法》这一金融调控的关键法律为中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不断强化金融调控法律制度在国家金融领域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磨合期”的资金活动与宏观调控林正平推进金融改革,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是今年改革攻坚战的一个主要方面。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一般理解,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即可达到调控总需求的目标。笔者工作于基层,就局部经济区域的银行资金运用观察,感到在新旧体制转...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从以直接行政命令调控手段为主到建立起行政、财政、货币政策综合调控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30多年的宏观调控历程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有我们需认真总结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中美经济运行过程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调控频繁的复杂因素,从经济体制、行政体制、财税体制、经济转型、金融体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有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偏快轨道的局面,决策层多次明确强调,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鉴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今后在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同时,应该警惕“三过”转为滞胀的潜在风险;同时,由于目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制于内外双三角约束,故今后调控的目标、手段、策略以及环境的选择上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借款难”、“放款难”现象何以出现?回顾历史不难发现,1989年、1992年前后,由于全社会投资快速扩张,两度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直接调控手段,在社会公信体系近乎崩溃的情况下,银行、信用社原有的信贷管理与运作的制度安排,逐渐丧失了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人民银行频繁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调控效果与政策预期还存在一些差距,货币政策调控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手段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形成调控合力,综合起来就是要注重"五个协调",才能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2005,(5):31-33,36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显著,经济增长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化解,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民银行按照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实施金融调控,2004年后期货币供应量增幅已回落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受宏观调控和其他因素影响.全年现金投放量比较适度,控制在年初计划目标内。  相似文献   

13.
深度导读 :●投资热是本轮经济过热的核心 ,上游价格上涨、重工业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加大都和投资热直接相关。同时不能用投资高增长的合理性为投资热辩护 ,投资热的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投资增长和投资品价格上涨的内循环以及低成本资金的支持这三个方面。●由于本轮经济过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均衡性 ,抑制过热的宏观调控经历了一个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从目前的情况看 ,4月份国家集中出台的调控措施非常有效 ,下半年国家再出台大力度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宏观调控将进入第三个阶段 ,即从过于倚重短期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阶段转向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调控经济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行政手段的执行力度会适度减弱 ;同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的协调性将进一步增强。●在宏观调控初期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回落主要和国家政策的干预有关 ,而后期的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投资回报下降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 ,不但今年下半年 ,未来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落的可能性也很大。●在本轮经济周期中 ,投资对消费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 ,相应地 ,消费增长随投资增速回落的可能性也不大。消费的稳定增长成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反周期调节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幅波动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其他不利的后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大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采取行政管制手段直接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西南金融》2004,(7):1-1
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去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金融调控措施,体现出适时适度、比较灵活、具有前瞻性。人民银行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重要关口,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10万亿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定位,特别是货币政策始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通过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推进以利率等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但是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一直维持着以直接行政调节为主,缺乏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因此,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有效运用各种间接货币调控工具,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经济和企业行为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控手段是货币、财税或土地等政策,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会带来种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行政手段往往可能形成“一刀切”。所以要想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在适度队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条件下既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次宏观调控成功地运用了经济手段,且充分体现了以金融调控手段为主的新特征。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采取的是微调与预调、直接调控手段与间接调控手段双向并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各种手段密切配合的数量型调控的成功运作。一、宏观调控中全田手段运作的纷效这次宏观调控是在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和货币供应量过速增长带来了物价迅速…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对财政部门发挥调控功能,推动经济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左右手",财政调控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扮好"排头兵"和"急先锋"的角色,进一步优化调控目标、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优化调控目标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