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文章结合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方法,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与"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从而整体提高歌唱技能。  相似文献   

2.
李蕾 《魅力中国》2014,(18):118-118
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训练时,应注意养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演唱技巧。声乐演唱技巧不仅有助于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也是声乐演唱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声乐演唱与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使得演唱者的声音与情感完美的融合,达到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效果,从而来提高自身艺术表现力的目的,而这种特殊的方法,就是声乐发声技巧。声乐发声技巧是一个优秀歌唱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演唱者在运用这些发声技巧不仅仅只是发音的准确,更加重要的是做到与作品的内涵融合,并将其想观众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声色变换、声音快慢、声音强弱等三个主要发声技巧来研究声乐发声技巧与作品表现的结合,旨在为后来的演唱表演者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郭瑞玺 《魅力中国》2010,(23):328-328
声乐钢琴伴奏与艺术指导作为声乐演出及教学的辅助学科,它不仅有进行钢琴伴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还有作为教师的任务:对声乐家或声乐学生在作品风格、音乐处理、语言掌握、声音运用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因此对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从理论层次的知识点突破,和演奏过程中的技巧训练两方面进行。这种技巧包含了掌握不同的触键方法、与演唱者共呼吸、提高视奏能力、正确理解休止符的含义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声乐唱腔艺术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风格与技巧,是中国唱腔艺术的延流与新发展,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杨春强 《魅力中国》2014,(24):141-141
对高师学生而言,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知识和技能。一直以来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发声技巧、歌唱肌能训练、作品分析与表达”为主,自身能够演唱技巧很高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却不知道怎样进行声乐教学,所以高师在声乐教学中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吴林香 《黑河学刊》2013,(12):106-107
歌唱是来源于语言的艺术,是语言和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两个环节,即发声练习和作品演唱。在发声练习环节语言所体现的价值主要在教师对歌唱技巧的语言表述上,而在作品演唱环节语言更多的价值则体现在学生对歌词的准确发音上。文章既通过研究语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入手,又具体阐述形象化的肢体语言、通俗化的生活语言对发声技巧教学的功效和在作品演唱中对语言发音训练准确性把握的重要性。旨在强调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同行们的共同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姚蕴珂 《魅力中国》2010,(19):190-190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领域的反映,是在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形成的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状态、具有多元化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声练习对歌唱者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独立学习声乐成为现今声坛歌唱发声训练的重要部分,如课前预习、表演,独立选择作品,独立学习理论来分析作品等。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倡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独立进行歌唱发声训练,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声乐技巧,使其独立学习在歌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在声乐演唱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是歌唱中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歌唱心理中的情绪情感、性格、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祁颍 《魅力中国》2009,(20):237-238
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歌唱者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又要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完成声乐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出现的争议,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建议民族声乐工作者以一种严谨的、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发展规律,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的学习,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增强自身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以理论方面着重论述了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及技巧,让演唱者从中得到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3.
声乐是语言和音乐有机结合的艺术,歌唱者是运用有声言语进行演唱,表达歌曲思想与情感,言语活动是生动性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创造过程.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与歌词的情境和自己的个性相结合,因此,如何在演唱实践中正确的发音、咬字、吐字词.使声乐艺术更加感人,作为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我们去探索,笔者在近三年的专业学习中,积累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经历,来简单的阐述我国声乐作品中的咬字和语音训练.  相似文献   

14.
刘红雨 《魅力中国》2010,(31):169-170
本文以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规律为出发点,分析了在歌唱活动中技巧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旨在最终形成“情”与“技”在声乐审美艺术活动中的和谐统一,达到完美表现歌唱艺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陶珂 《魅力中国》2010,(31):164-165
本文以声乐课堂舞台化表现力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分析声乐课小课形式所产生的弊端,探讨声乐教学者在这样特殊的课堂中怎样挖掘学生最自然真实的表演为核心。进而思考声乐课堂技术技巧与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更多关注声乐课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汉语言发音的基础之上,结合众多演唱技巧所形成的演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的风格和技巧,使得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将其运用到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钢琴是"乐器之王",它可以为人声或任何一种乐器伴奏,同时,钢琴伴奏也承担了渲染及补充音乐情绪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钢琴伴奏在声乐作品及声乐演唱方面的作用,以及不同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技巧方面进行研究,以钢琴演奏方法为基础,一以具体的声乐作品为例,总结出其中的共性与不同。  相似文献   

18.
常毅敏 《魅力中国》2014,(27):81-81
现代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创作手段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豫歌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小香玉演唱的《河南人》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为豫歌增色不少。通过对豫歌《河南人》的音乐艺术特征、演唱技巧和艺术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歌曲的特点提出恰当的处理方法,试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表演者或声乐爱好者,提供必要的借鉴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米芾性格特点以及他作品中作呈现出来的特色入手来分析他主张的艺术理论.在他的艺术观点中,他强调三点,即首先是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其次是在传统艺术中的创新,最后是自我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只有把这三点完美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德语语音是每一个声乐表演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课目。本文首先概述了在声乐教学中正确认识德语语音与歌唱咬宇的关系;其次,强调了在声乐教学中贯穿语音训练的重要性及原则;再次,分析了德语语音与歌唱咬字关系;第四,阐述了声乐教学中要贯穿德语语音训练,在元音、辅音训练中要结合教学实际,主攻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