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国际社会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所做出的努力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已经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是国际防扩散机制始终包含着若干不合理的因素,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新挑战,这使得国际防止大规模杀份性武器扩散的战略形势出现了巨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9·11"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11"事件发生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国际社会围剿。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失误导致了反美主义和圣战恐怖主义的扩散,使"9·11"后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新的特征:"基地"意识形态化、圣战全球化、组织形态的网络化分散化、成员的年轻化、目标对象的泛化和软化,以及追求恐怖效应最大化。国际恐怖主义将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严峻的挑战。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不断增长。不同类型的恐怖主义组织趋于联合。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发生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国际社会围剿.但是,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失误导致了反美主义和圣战恐怖主义的扩散,使"9·11"后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新的特征:"基地"意识形态化、圣战全球化、组织形态的网络化分散化、成员的年轻化、目标对象的泛化和软化,以及追求恐怖效应最大化.国际恐怖主义将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严峻的挑战.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不断增长.不同类型的恐怖主义组织趋于联合.  相似文献   

4.
协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经济全球化已催生了深刻的相互依赖,绝大多数国际争端应该而且可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但非传统安全威胁凸现。非传统安全威胁远不止于恐怖主义,还有金融危机、贩毒贩武、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环境破坏、艾滋病、核武器扩散、信息战、生物战等等,以及许多我们目前尚未重视或尚未预见的威胁,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国际技术扩散的一般理论,从技术进步效应、技术累积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技术扩散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影响,并指出今后应重点扩大国际技术扩散在技术累积和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实际作用,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恐怖主义是指以非法、非理性、违反人类社会公认准则的方式 ,用暴力、威胁或其他破坏性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或其他非纯利己目标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活动 ,对国际安全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为回应恐怖主义的挑战、打击恐怖主义 ,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努力将恐怖主义描绘为非法与邪恶的化身、人类之公敌 ,以使其“反恐战争”合法化。但这种简单化、脸谱化的认识 ,极易混淆各种“恐怖组织”之间的差异 ,引起恐怖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等概念之间的矛盾 。  相似文献   

7.
马华 《新西部(上)》2009,(10):101-102,95
确立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是界定恐怖主义犯罪及有效地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的前提。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特征在客观上是实施犯罪活动的反人类性,在主观上具有政治、宗教或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8.
恐怖语境下的恐怖主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恐怖主义是指以非法、非理性、违反人类社会公认准则的方式 ,用暴力、威胁或其他破坏性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或其他非纯利己目标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活动 ,对国际安全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为回应恐怖主义的挑战、打击恐怖主义 ,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努力将恐怖主义描绘为非法与邪恶的化身、人类之公敌 ,以使其“反恐战争”合法化。但这种简单化、脸谱化的认识 ,极易混淆各种“恐怖组织”之间的差异 ,引起恐怖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等概念之间的矛盾 ,并与国际战争法的一些原则相冲突  相似文献   

9.
恐怖主义犯罪,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远远超越国界,构成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现实威胁,具有国际犯罪的性质,应当适用刑事普遍管辖原则。予以坚决打击。以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完整。  相似文献   

10.
震撼世界人心的"9·11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时刻.新世纪伊始,全球化时代的人们在同一时间经历了这一悲剧.不仅如此,冲击过后,人们又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之间的新战争.恐怖主义的新威胁与反恐怖主义的新战争为21世纪的世界和平笼上了浓重的阴影.然而,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集体行动也许是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如同二战后塑造布雷顿体系一样(那个体系是为了根除导致二战的深刻经济与政治根源),而反恐怖主义集体安全体系可能使得千呼万唤的冷战后世界秩序成型.  相似文献   

11.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人类过去几百年时间走过了一段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气候变暖是对地球环境最主要、最现实的威胁,是与贫困问题和恐怖主义同等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12.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人类过去几百年时间走过了一段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气候变暖是对地球环境最主要、最现实的威胁,是与贫困问题和恐怖主义同等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CSCD数据库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跨国文献引用技术知识扩散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国际文献引用发生的技术知识扩散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其总效应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相当,显著高于FDI,但低于国际专利申请;比较其不同作用机制得出,国际文献引用技术知识扩散对中国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效应和人力资本增值效应显著高于R&D效率提升效应;较之企业,公共研发机构利用国际文献引用技术知识扩散的创新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国际社会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所做出的努力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已经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是国际防扩散机制始终包含着若干不合理的因素,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新挑战,这使得国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战略形势出现了巨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此,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不扩散活动的同时,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克服存在的不利因素,处理好有关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国际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国际社会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所做出的努力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已经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是国际防扩散机制始终包含着若干不合理的因素,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新挑战,这使得国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战略形势出现了巨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此,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不扩散活动的同时,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克服存在的不利因素,处理好有关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国际机制半个多世纪的互动史反映出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曲折历程。这其中,中国对国际不扩散机制的态度与政策转向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史例。在对待生化武器的态度和政策上,中国政府的立场在冷战时期和冷战之后是基本一致的。因此,中国对国际不扩散机制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转向主要体现在核不扩散方面。中国对待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态度大致经历了"谴责与反对、理解与改变以及支持与融入"三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已形成一种新态势,这种新态势出现的根源在于“多数人的暴政”,国际恐怖主义正是国际社会上弱势群体对多数人的暴政进行激烈反抗的结果。因此如何防止和克服多数人的暴政就成为了消除恐怖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核扩散:发展历史、扩散模式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核扩散历史的基础上,作者对核扩散领域主要的扩散行为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主要扩散行为的动机、模式和前景。文章认为,安全需求是核扩散的主要驱动力,国际社会应该在消除地区安全隐患、构建地区与全球合作安全机制方面加强努力。同时,强化现有核不扩散机制、统一不扩散标准是抑制核扩散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 国际恐怖主义,美国兰德公司把它定义为:“个人或团体为达到政治目的而使用国际暴力。”美国政府使用国际恐怖主义一词时是指:“为政治目的对非战斗性目标蓄谋使用暴力,一国以上公民或领土卷入。”一般来说,国际恐怖主义具备三个要素:(1)国际性国际恐怖主义的发生具有国际背景,它区别于国内恐怖主义;(2)政治性。在此意义上恐怖主义常作为一种手段来理解与运用;(3)暴力性。恐怖主义暴力与大规模暴力如战争有不同之处,它是零星的、突发性的。自60年代末开始,国际恐怖主义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历经70年代和80年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条件或消失或削弱,它的类型、特点亦在改变。90年代国际环境的根本现实是美苏两极体制崩溃,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处在新旧过渡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政治、经  相似文献   

20.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接来自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的技术扩散,正日渐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技术扩散机制,并通过基于中国198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内部存在的技术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