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书杂说     
大凡识文抓字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属于自己的书。陆游诗云:“扫门迟客至,入廓借书看。”书摆在那里。免不了会有人来借,于是便有“公书”与“吝书”之说——发明这两个词的是清代自号随园老人的袁枚,见之于他的《黄生借书说》。  相似文献   

2.
《英才》2003,(2)
在各种电视财经节目上频频露面,让人们见识了黄卫平的口锋。说到成就,黄卫平认为“这仅仅是在别人打牌的时候自己多读了点书而已”,一切就是这么简单。“书非借不能读也”,黄卫平曾经也有过独特的“借”书之道。当时黄卫平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91农场劳动,得天独厚的是团里有一个被查封了的图书馆,黄卫平只好偷偷地溜进去把书“借”出来接受经济学原理的熏陶。正是有了如此特别的借书经历,黄卫平对后来上大学的机会倍加珍惜。“每  相似文献   

3.
实话实说     
乡村图书室莫成“花架子”近来,笔者在乡村调研时发现,农村的许多地方虽然都建起了图书室(馆),但在管理使用上却存在众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没能真正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一是乡村图书室的藏书数量少,有些几千人的村却不足1000册书,不能满足农民借阅所需。二是图书的利用率低。许多村图书室虽然书籍、桌椅配套,但图书的利用率极低,村民平时想借书借不到,只有上级来检查时,临时借书装门面。群众花钱买来了个“花架子”。三是实用性的科技书籍少、“凑份”的书多,新书年增量少得可怜。大部分乡村图书室的图书来源于群众和上级捐赠…  相似文献   

4.
与书为友     
叶永烈 《秘书工作》2011,(11):49-51
从借书、读书到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1987年5月14日,我调往上海作家协会,成为首批八名专业作家之一。那时候的中国还属于“福利分房”的时代。随着后来住房的扩大,我有了一间15平方米的书房——这是我第一次拥有名副其实的书房。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首先应从管理理念上改变入手,由“藏书”、“借书”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为人”服务的方式上来,要“以人为本”,处处围绕着“人”来做文章。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创新。  相似文献   

6.
静静的夜晚,借一窗银银的月光,伴一室淡淡的书香,倚伴书柜,轻抚卷册,把品书味,心中顿时饱胀着喜悦与畅朗。这一夜,梦也会很甜很甜。 小的时候就喜欢书。记得当年在故乡的小山村,我拥有的书,是全村小伙伴中最多的。这不仅有赖于父亲给我留下了一木箱的书,还靠自己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买回一册又一册小人书。每当有小同学到家里来借书,我打开书籍赠书的时候,那气派,那心境,全然一个大富豪在作施舍。自己当然更是不舍昼夜,把卷玩册,被人称为“小书呆子”。那时的风很轻,天也很蓝,读几页《千家诗》,梦中也会吟出“流  相似文献   

7.
邵彦 《企业标准化》2009,(20):23-23
我的童年基本是在祖父的膝前。在祖母的怀里度过的。祖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记忆中那时候家里的那个红杉木柜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印着毛主席头像的胸章。每到礼拜天,住同一个大院里的那些长辈们就会时不时地过来串串门,借书的,还书的,还有查资料的,家里总是客人不断,祖母也总是忙里忙外的招呼客人烧水沏茶。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感觉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提高价值的“好点子”又十则陈宝定十一、动脑筋想出妙计:某图书馆要搬至新址,就出布告:“敞开借书若干天,从旧社借,还在新址”,效果极好,不仅达到了搬场目的,而所花时间极短,所花费用极小。十二、方法不同显效果:传统造桥“三步曲”.先打基础.后造桥墩.最后...  相似文献   

10.
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昭阳街道坚持把农家书屋作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充电”,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学本领、长知识,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国家大力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有效缓解了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村改居”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转型期问题,本文通过对主要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中情况的研究,分析“村改居”社区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公共图书事业的经验与启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对其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闲时节,甘肃省玉门市农家书屋里热闹了起来。走进玉门市柳河乡蘑菇滩村的农家书屋,可以看到,50多平方米的书屋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几排书架,分门别类整齐码放着3000余册各类图书,几位村民正捧着仔细挑选的图书认真品读着,前来借书、还书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这是玉门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农家书屋惠民工程以来在全市农村中呈现出来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13.
《论语》里说,孔夫子闻韶乐,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关矣,又尽善也”;《列子·汤问》中描写战国时卖唱的女子韩娥歌声优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听王小五唱书,“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舒服,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些文字描写的,都是听者被“乐味”迷住后的感受。乐有“乐味”,书也有“书味”。鲁迅小时候读书之所谓之“三味书屋”,什么叫“三味”?古人云,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是为“三味”。书中之味还远不止于此,值得回味处,皆可谓“有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继“厚黑学”之后,“潜规则”成为了又一门有着众多拥趸的“显学”。自从作家吴思提出“潜规则”以后,打着“潜规则”标签的书热销于各地的大小书店。有人说从这类书中学会了很多处世技巧,对日常生活工作大有裨益,但更多的人认为,这一类书的泛滥助推了社会风气的庸俗化,有些书中的观点甚至有误导公众“学坏”的嫌疑,种种危害不容忽视。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类书籍的出版审查。  相似文献   

15.
孙雯 《中外企业家》2013,(2Z):277-278
对高校借书的利用效率进行纳什均衡分析,并给出帕雷托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     
有一位挑剔的读者在图书馆里找书看,把书翻得乱七八槽,却没找到一本合意的书。 图书管理人员不耐烦了,说:“你究竟要看什么书?” 读者说:“你看这些书不是啰哩啰嗦,就是庸俗平淡,你能帮我找一本有味道的书吗?”  相似文献   

17.
三借总统     
在美国有一位著名出版商非常善于借势营销,奇招层出不穷。有一次,面对一本新版书籍,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首先给总统送去这本书,并三番五次地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一句:“这书不错!”此言一出,出版商如获至宝,于是,就用“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为卖点大作广告,结果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便照方抓药,又送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次当这次学乖了,奚落出版商说:“这书糟透了!”不曾想还是着了出版商的“道”。出版商又以此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  相似文献   

18.
读书要领     
江洁 《审计月刊》2007,(2):54-54
书读二遍 书读一遍如同走马观花,只能草草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做“知道分子”这样是足够了,但要做“知识分子”要从书中得到点什么益处就远远不够了。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经济发展的惊人成就,被誉为二战后“世界奇迹”之一。这是一本“科教兴国”的书,这本神奇的书值得一读,值得回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