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某市审计局在2005年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一批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有7名涉案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除1人被判处贪污罪外,其余6人都被判处滥用职权罪,滥用职权犯罪占职务犯罪总数的86%。滥用职权犯罪上升之快,所占比例之高,令人震惊,尤其是涉案的都是国家机关普通工作人员,更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
挪用公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职务犯罪,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其新的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层出不穷,为正确运用法律,准确地惩治犯罪,本文就挪用公款罪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和其他相似罪名的界限及处罚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滥用职权罪,1997年修订刑法时在现行《刑法》第397条第一款增加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犯罪行为,与玩忽职守行为相并列,从而增设了滥用职权罪。而现行的刑法却没有规定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规定不明,导致了认定该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难度较大,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拟通过对故意说、过失说、复合罪过形式说这三个观点的介绍与评析,研究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4.
徐立  朱正余 《企业导报》2011,(12):172-175
罪数形态的准确认定是科学定罪与量刑的前提,我国罪数判断标准存在争议,通说持犯罪构成说,但理论与司法实务都未能彻底坚持,犯罪构成说是罪数判断最为科学合理的标准,应当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为复杂犯罪构成,其客体要件、客观行为方式均为复数,这使得本罪之罪数形态错综复杂,影响了司法实务的准确适用。本文通过区分本罪与贪污罪、包庇罪、滥用职权罪、放纵走私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罪等罪之罪数判断以及处罚原则,从而对本罪的罪数形态予以准确界定,以期对指导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报复与陷害罪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实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报复陷害罪的主要特性有四点:(一)犯罪的客体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即打击报复的对象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或批评人。(二)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  相似文献   

6.
程鹏 《活力》2006,(5):171-173
挪用公款是犯罪较多的一类犯罪。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三种类型的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从贪污罪或职务犯罪中分离出的一个独立罪名。本罪是特殊主体,实施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既有结果犯也有行为犯。  相似文献   

7.
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等职责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主要特征一是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如依法成立的资产评估所、会  相似文献   

8.
金融职务犯罪趋势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严格来说并不是刑法中规定的概念,它是一个类罪,是某些具有职务关联性犯罪的概称,是一种严重违背职责的行为。金融职务犯罪作为其中一种,是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利用职务便利,或滥用职权以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公私财产所有权或者国家对职务活动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处罚的行为。它主要有贪污、职务侵占、受贿、挪用  相似文献   

9.
执法需身正     
《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执法犯法行为,给予了明确的处理规定新的《产品质量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本条采取列举违法行为的方式,规定了刑事责任,即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罪,我国《刑法》的相关条款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或者人民利益遭受重大…  相似文献   

10.
《乡镇论坛》2011,(18):21-23
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 3月24日,山西省保德县住房建设保障局原副局长李志强在该县法院受审。保德县检察院派出6名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指控李志强涉嫌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骗取贷款罪、偷越国(边)境罪,其中涉嫌受贿400余万元、贪污37万余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3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管理、 支配公共财产、 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 谋取私利、 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 高智商犯罪,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 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腐败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对经济建设和政局稳定起着破坏作用,使国家和人民身受其害.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执法办案,分析职务犯罪原因及其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2.
新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罚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的修改对职务犯罪主体又有了新的界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经过司法实践又将国家工作人员纳入犯罪主体范畴.  相似文献   

13.
陈忠强 《乡镇论坛》2008,(34):37-37
三位村民贪图蝇头小利,盗挖、收购军事电缆,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日前,湖北省南漳县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罗某某犯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徐某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李某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相似文献   

14.
毒品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毒品消费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毒品犯罪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毒品犯罪中的运输毒品罪,是我国刑事犯罪中发案较多、 涉及范围较广的一种犯罪,也是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缉毒工作重点打击的犯罪之一.犯罪分子运输毒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型运输毒品的方式不断出现,给侦查机关破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我国现行刑法是将运输毒品罪以选择罪状的方式规定在走私、 贩卖、 制造毒品罪中,并没有将其单独定罪,并且规定本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而在司法实践中,运输毒品罪本身存在着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运输毒品罪的价值,有利于更准确的理解和适用刑法对运输毒品罪的规定,使毒品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为了丰富和发展毒品犯罪理论,使毒品犯罪的立法规定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打击毒品犯罪的需要,有必要对运输毒品罪的基本理论、 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和本罪的死刑存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红凤 《活力》2009,(6):54-54
职务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犯罪的基本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惩罚性。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表现在完全背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国家公务活动的廉洁性,侵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及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并对国家利益、经济秩序、公民人身和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管理秩序、行政秩序、司法秩序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6.
徐彦梅 《活力》2005,(10):110-110
罚金刑的数额直接标示着罚金刑的轻重,体现国家对犯罪行为人惩罚的强度,有关罚金的数额“1979刑法”在总则和分则中对其均未作规定,采取无限额罚金制。修订后的刑法,总则中仍没有对数额作出规定,分则中对多数可适用罚金刑的罪名也未作规定,但是对有的犯罪采用了限额罚金制(如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倍比罚金罪(如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虽然“1997刑法”已作出上述一些规定,但司法实践中确定罚金的数额却“问题百出”。  相似文献   

17.
徐曼 《价值工程》2011,30(9):179-180
罪数就是犯罪的个数。本来罪数是与犯罪现象相伴而生的,就是说有了犯罪即有了犯罪的个数问题。但是,罪数自一种客观存在的犯罪现象,发展为一种理论形态,乃至在法律上得到反映,是与人类文明同步进行的,是人类法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从个别到一般、从朦胧到明确、从简单到系统的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叙述我国古代刑法制度关于罪数规定的演变进程,分析我国古代刑法制度中罪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梁晓杰 《活力》2009,(9):69-69
一、问题的提出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涉林渎职犯罪中的滥用职权与玩忽职守两罪的立案标准的分析,就司法实践中如何进行立案标准的选择适用加以解说。  相似文献   

19.
从职务犯罪的主观活动方面看: 1.在犯罪意志产生的形式上,自然人是通过其个人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犯罪意志的,而法人则是通过法人机关在一定决策程序运作下产生犯罪意志的。 2.犯罪的法人在主观上具有为法人谋取利益的特定目的,即法人犯罪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犯罪而获取法人团体的利益;而犯罪的自然人则不存在这个特定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朱雯勖 《活力》2013,(10):178-178
该文是针对嫖宿幼女罪而展开的论述。从嫖宿幼女罪的由来,如何确定该罪名以及具体内容从犯罪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