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民币应通过合作以区域货币一体化方式实现国际化还是单独地实现国际化,目前对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论。本文利用完全信息静态合作博弈模型,比较了合作与非合作情况下东亚货币盯住人民币的程度。结果发现:东亚国家在其货币篮子中给予人民币的权重取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程度,而相对于货币不合作时的情况,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反而会降低人民币在东亚国家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在政策上,这意味着应把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放在区域货币一体化前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境外自贸区建设相结合,从人民币汇率的区域影响力角度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通过两区制FTP-MS和TVTP-MS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与RCEP区域10个目标经济体货币汇率间的联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不仅影响RCEP区域内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的波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汇率的波动,且人民币汇率对这些货币汇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区制转换特征。本文建议,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掘RCEP红利空间,积极支持人民币在RCEP区域内发挥融资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作用,成为该区域的“货币锚”,并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S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岸四地并不具备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在考察了中国货币一体化的现实经济基础后,通过参考、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经验与路径,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货币一体化的路径构想:人民币与港澳币以美元化形式,而人民币与新台币间则采用欧元模式,最终实现中国货币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存货币的过程.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币的强势升值,这将成为必然趋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借鉴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利用有利条件,选择切实可行途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确立人民币在亚洲区域作为核心货币地位的基础上,最后完成其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指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指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是一个国家四种货币(即人民币、港币、澳门元、新台币)共存。本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人民币、港元和澳元进行整合,在次区域范围内实现货币一体化。由于政治上的障碍,与台湾地区的货币合作短期内是不可行的。本着眼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分析在一国主权范围内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和国外尤其是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民币已经逐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流通和使用。目前中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多边层面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层面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同时也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基于此通过阐述国际货币化的职能,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金融论坛》2011,(9):11-20
币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货币的流通范围超出其法定流通区域,在更大的区域或世界范围内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的过程。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收益是铸币税,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美元和日元分别是本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中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发生重要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内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币国...  相似文献   

9.
肖扬 《时代金融》2013,(5):12+1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亚洲各国迫切需求加快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以共同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奠定了人民币成为亚洲主导货币的经济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币要想主导亚洲货币一体化同样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基于此点,本文在介绍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影响人民币主导地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国内学者就曾有过人民币是否参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争论.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与越南、缅甸,蒙古、韩国等八个周边国家签署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的协议.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人民币在通往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1.
货币竞争、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区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竞争的基础是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其结果就是货币替代.人民币区域化实质上是人民币积极参与区域货币竞争,并试图替代区域内其他货币的过程.尽管在货币竞争中胜出的收益大于成本,但享受利益与承担成本的主体不同,常常使一国政府在面临本币国际化时犹豫不决.鉴于目前人民币在区域货币竞争中的地位,为取得人民币区域货币竞争的最后胜利,应在维持人民币势力范围的同时积极寻求区域货币联盟,同时加快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加坡亚洲货币单位设立背景、业务申请、监管要求和近期业务发展情况,分析了亚洲货币单位对我国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意义。文章指出,不能简单照搬亚洲货币单位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进展,逐步推动离岸、在岸市场的融合和沟通。  相似文献   

13.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充分暴露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增强了特别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提高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呼声。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争取让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成为世界多极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中的一员,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努力实现的目标。而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组建最优货币区,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也在逐渐加强。本文试着从组建大陆、港澳台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入手,研究分析组建"中元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张大龙 《河北金融》2012,(11):35-37,48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重要体现,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已经成为国家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必要性以及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指出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及实践都证明了货币一体化的经济意义。东亚地区走向货币一体化,有利因素和诸多不成熟因素并存。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合作的加强,建立亚洲统一货币“亚元”存在多种可能路径,虽仍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但终将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亚洲货币单位及给我国带来的机遇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亚洲货币合作进程开始加速,即将于2006年6月由亚洲开发银行编制的亚洲货币单位就是一个明证。而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的我国来说,这是一次令人欣喜的机遇。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努力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且越演越烈,呼唤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全新的制度性安排.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挥亚洲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构建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格局显得非常急迫.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几个月来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或计划签订的一系列货币互挟协议,本文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阐述了我国参与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大体经历的三个阶段,指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危机的防范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考虑。由于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仍属于初级的货币合作手段,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参与亚洲进一步的货币合作并在其中起到核心作用奠定基础,为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9.
郭武 《山西金融》2002,(5):44-44
加强各个环节管理意识。增强职工责任感。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国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以及外币的渗透,人民币已逐步的成为国际化货币。在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显现了人民币坚挺的币值和绝不贬值的威力,成为稳定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信赖。  相似文献   

20.
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问题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在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在建立这一工作模式时,需要考虑实施步骤和执行条件,分析障碍因素。可以通过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形式,对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