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指出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剖析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对策思考,以便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西北内陆高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商贸流通割据问题严重。构建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是宁夏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宁夏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宁夏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梳理我国城乡一体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经济社会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其重点在于尽快实现规划建设、要素市场、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几个方面的一体化,并且要在就业、土地管理和城乡住房一体化等十大方面制定政策。  相似文献   

4.
王丹丹 《商》2015,(3):51
文章通过收集全国各省份城乡教育一体化数据,比较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程度,通过对城乡教育一体化概念及特征的界定,了解教育财政资源在东、中、西部地区的配置差异,探究城乡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教育财政对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作用。进而给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合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七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的进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而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城乡之间在教育政策、教育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后果,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文章通过对实现城乡教育公平重要意义进行梳理,分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各种不公平现状,提出了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均衡城乡之间的师资力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商场现代化》2006,(30):303-304
本文首先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入手,论述了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然后着重分析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最后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主要是建立良好的体制环境,实现城乡空间结构一体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河源市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实现对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将河源市URI-AHP模型(流通业城乡一体化模型)分为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三层次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及综合评价值权重,利用广东省2018年统计数据和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论证河源市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的阶段,通过分析发现河源市城乡流通一体化目前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针对此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通过农超结合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流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向成熟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态城镇化发展理念影响下的广州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围绕广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与对策展开研究和分析。首先,对当前广州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对生态城镇化发展理念下的广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手段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就促进广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与对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通过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广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充满着活力,蕴涵着希望,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的主动力,也是永州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永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永州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推进永州市城乡一体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浙江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多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牢牢把握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契机,以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为总体目标,全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讨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缩小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浙江义乌"专业市场+会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极具特色,在土地、资源、人力相对缺乏的条件下,通过创办市场,发展会展产业,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被誉为"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发达的会展与贸易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逐渐壮大的浙中商圈、藏富于民的城乡一体化经济都是义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色。这些经济现象背后,剔除贫困的"诱变"因素之外,温州模式的影响、义乌的人文精神是最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为例,调查分析了我国东部较发达农村地区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的发展。调查发现,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明显提高和改变了那里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及家庭角色;农村女性劳动力充分发挥了家庭、社会双重“半边天”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的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减少和消除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可知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在承认城乡差异化,认清城乡的本质差别的基础上,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发展平衡,农村更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差异化道路,重视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浙江省舟山市南洞艺谷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在逐步变化,消费者需求也随之变化,当地原有的产业融合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全,信息获取渠道少,这些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基于南洞休闲农业发展的综合条件,探讨如何让南洞艺谷的休闲农业实现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发展,通过从合理规划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品牌优势、联动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考虑打造能够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增长的全面需求的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16.
把城乡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共生系统,将共生原理引入到旅游产业中,通过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概念和共生特征的剖析,阐述城乡旅游产业共生模式演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山西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共生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昌  罗必良 《商业研究》2007,(4):105-107,136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无论在人口数量、所辖地域范围,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正在日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城乡和谐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壮大县域经济将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广东不同地区县城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关系,认为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对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也发挥了显著作用。陕西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文章以浙江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驱动理论,以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氛围和创新服务作为创新驱动因子,构建了经济创新驱动水平指标体系,测度了浙江省69个县域单元的创新驱动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嘉兴市区等创新驱动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水平与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中度相匹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文章对浙江省县域创新驱动因素空间演化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各维度的创新驱动因子有向杭州湾地区集聚的趋势,创新驱动因子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集聚水平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